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跨越
2009-03-06刘冲
刘 冲
[摘 要]国外技术壁垒的跨越最根本最长效的途径是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然而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个体在技术力量、资金等方面的不足而使其创新受限,难以跨越国外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而由这些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的机构所组成的企业集群,由于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则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 技术壁垒 技术创新
本文系2008年度湖南省软科学项目“我国农产品出口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2008ZK30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冲,女,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据商务部2006年12月26日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2005年,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其中,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①。
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欧盟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公告33项,发布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48项。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绝大部分成为了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技术壁垒。诚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在于: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改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我国环境标准法规的建立与调整;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潮流;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获得长期的利益。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我国遭受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产品多,损失大。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对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超过2930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且已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现实,通过产业集群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跨越。
一、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竞争优势
从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性。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点,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由于在一定区域内企业大量聚集,必然带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和产品、产值等经济产出的集中,从而形成高密度经济区。二是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共生性。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和辅助性的经济活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由此产生共生效应。那种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扎推式”的空间聚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只是产业集群的雏形或基础。三是集群自身的创新性。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实现机制是集群内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与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来源,是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改进技术与管理的压力与动力。集群内企业“面对面”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区域,面对随时破产的压力,面对其他企业创新利润的诱惑,集群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时,在集群内,企业彼此之间经常有各种往来,彼此的信任度高,地理位置也较近,协作创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产业集群必须有高水平的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的系统性使集群内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使得各企业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活动,而让临近企业做辅助性工作(但对于这个企业来说,这却是它的核心工作)。高度专业化的企业群体提高了创新的机会,企业家精神的传播与集聚更进一步刺激了创新的动力。四是集群的外部性。外部性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集群内经济主体的竞争压力和合作关系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新技术在集群内传播更快;集群内大量供求、成本、价格、技术等市场信心集聚,使企业分享信息的外在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使一部分企业可以“免费搭车”;创新者创新后,给其他企业提出了配套创新供给的需求与压力,其他企业可以在剩余的创新空间上进行创新;集群的范围经济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相关企业的“联合需求”,将形成规模需求和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当然,产业集群也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即负的外部经济。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般包括:过度竞争、拥挤效应、“柠檬市场”②、创新的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等等。由于集群内地理方面的相似,给集群内一些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空间,集群内利润的示范效应会使企业选择“模仿式”发展,形成同类企业的高速增长与低水平、平面式分散发展并存,从而导致恶性的过度竞争局面,并形成“柠檬市场”。同时,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削弱了集群竞争能力,形成所谓的“拥挤效应”。
产业集群由于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一是成本优势。集群内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齐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使得企业降低了配套成本,获得成本优势。二是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集群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积累,为域内企业提供了创新源泉和技术扩散的主渠道;产业集群构筑起了非正式交流的社会网络,为域内企业吸纳地方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条件;域内企业可以利用产业集群,有效聚合内部研究开发力量,汇聚大量的中介机构尤其是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结成联盟和发展合作关系,减轻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集群加剧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改进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内集聚,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大大优化了域内产业结构。四是市场开拓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将促进各类专业市场的建立,实现大生产推动大流通,大流通促进大生产。随着集群壮大,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五是扩张优势。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集群区,促进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进入,有利于集群整体的发展壮大。
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跨越
众所周知,国外技术壁垒的跨越途径种种,但最根本最长效的还是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然而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个体在技术力量、资金等方面的不足而使其创新受限,难以跨越国外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而由这些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的机构所组成的企业集群,由于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则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专业化人才、资金、信息、公共服务等等,其中,专业化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在产业集群内,一方面,有为企业提供人才供给的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来,也形成专业化人才的供给。正如马歇尔所说:“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为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法”①最后,集群中人员流动频繁,劳动力在不断地工作更换中得到学习与锻炼,专业化程度提高迅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有力供给,为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在创新资金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可以由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提供,同时,这也是集群最特殊的,由于集群内企业互相了解、信任,加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固定的社会网络存在,企业之间相互筹措技术创新资金比较容易。此外,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有形资源,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花费的固定成本。而对无形资源(知识、信息、技术和品牌形象等)的共享则是集群企业保持技术创新的源泉。集群内企业、机构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产业文化,便捷了企业间通过人员流动与非正式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速度。
(二)产业集群内激烈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驱力,而竞争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而加剧。在产业集群内通常聚集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并进行着同类或相似产品的生产,集群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很小,从而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不管是走低成本之路还是走产品差异化之路,企业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因此,迫于生存压力,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外的企业相比,更具有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可见度较高,创新者的领先效益和示范效应突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无形中给其他的企业以很大竞争压力和利润驱动力,从而推动所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
(三)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实践证明,当代的技术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己经很难满足其要求,它必须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方式来推动。从技术创新过程本身的要求来看,技术创新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制造、商业化推广多个环节。在这过程中,技术和市场共同起作用。从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环境来看,当代的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正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它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联系频繁,便于现场参观,面对面地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关企业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既可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而且可加快创新速度。同时企业的创新成果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扩散更快,从而促进着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而集群机制又为创新提供着有利的条件,比如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各类资源。产业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创新资源方面是对大企业的一种有效替代方式,但在创新活力方面又优于大企业,它兼具了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优点,又避免了大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弊端。
(四)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①。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
三、构建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由上可知,产业集群是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根据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必须构建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体系。
(一)核心企业群:以主打出口产品的核心部件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行为主体,与其他相互关联的企业相互作用,并在协同竞争过程中形成一个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的群落。
(二)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创新网络,其目标是促进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群内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采用技术、课题招标等形式促进集群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实现新知识的价值转移和推广。政府的政策重心应转到培育集群创新体系方面,通过营造适宜于创新的环境,促进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以此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从而使集群产业建立在强大的创新能力基础之上。
(三)集群外部创新支持系统:通过技术壁垒的预警系统和各咨询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来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形成本地创新网络与外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的动态协调,促进产业集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社会文化创新系统:在集群的各行为主体的接触和交流中建立一种创新的区域集群文化,即:专业化、开放性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宽容失败;敢冒风险;信用与合作;自主创新光荣、崇高等等,通过新思想、新观念和创新精神的扩散及信息的传播,节省交易成本。
注释
①辜王景:频遭技术壁垒 中国外贸收益一年损失1470亿美元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12月26日
②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