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注重引导的实效性

2009-03-03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小杯宝物小明

冒 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恰当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便不难发现,教师的引导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或“扶持过多”,引导越位,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或“撒手不管”,引导缺位,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那么该怎样提高教师引导的实效性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几个做法:

一、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包括教学前),教师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的“年月日”一课时,先出示奥运会倒计时牌,让学生说出了奥运会举办的具体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0分0秒,教师指出: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复习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后,教师问学生:“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有学生说:“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有学生说:“我还知道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一年有365天!”另有人叫道:“闰年有366天!”……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了三个研究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一个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365天(366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和探索,很快就完善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因此,学生的

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创造性也得到了张扬。

二、精心设计“理解断层”

赞可夫说:“只有到学生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当某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引起学生的警觉,当他们感到还缺少某些成分才能使知识相互‘吻合的时候,这就是好事。这是学生对认识真正发生兴趣,对掌握知识持批判的态度,活跃的思想受到激发的征兆。”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认知失调会激发学生坚持去探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层”,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时,课前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有一个宝物藏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请大家猜猜,宝物可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个有趣的问题,都有点跃跃欲试。我用点表示出小明左脚所在的位置,用铅笔长度代表3米的距离,让学生上黑板摆放“宝物”(吸铁石),同时一直追问:“宝物还可能在哪里?宝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个?放宝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随着摆的“宝物”逐渐增多,学生渐渐明朗:原来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圆。课上,当学生很容易就得到“半径有无数条”的结论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半径有无数条?”逼迫学生从“画圆时圆规两脚距离不变”来说明问题。在研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时,我也一直在设计认知冲突:“如果不用折的方法,怎样找出圆纸片的圆心和半径?”在课的结尾,我对学生说:“马上要下课了,但我们对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课后请大家继续去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操场上没有大圆规,该怎样画圆?宝物还可能在哪里?……”课已结束,但研究并没有停止。

三、适时补充“后续问题”

波利亚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如果你不能先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例题如下: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教师教学例题后,又将例题的关键句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这是对例题的拓展。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类题的区别,教师问道:“刚才,我们学了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两类题目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沉默了。所幸的是,这位教师还比较机灵,他马上提醒学生看例题和拓展题的关键句,问道:“这两道题中,大杯小杯分别是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明确,例题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而拓展题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接着再问:“在替换中,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以下规律:当大杯和小杯是倍数关系时,杯子个数变了,但水的总量不变;而当大杯和小杯是相差关系时,杯子个数不变,但水的总量变了。通过这样的后续引导和比较,学生对这两种替换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无法领悟,教师就应提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积极而主动地课前预设,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我们认为,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命气息,它是复杂而又鲜活的,同样,教师引导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小插曲”。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细致捕捉学生的真实观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走上积极的探究之路,课堂教学会因此显得灵动而高效.

猜你喜欢

小杯宝物小明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小明照相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冠军诞生记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做不到
消失的宝物
趣味小杯垫
趣味小杯垫
大杯?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