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文文本 挖掘作文素材
2009-03-03高玉蓉
高玉蓉
仔细看过近几年高考的一些满分、高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质兼美、感悟深切的文章,其素材多取自课本。下面我就谈一谈如何巧用文本。挖掘作文素材。
一、文本中有生动的故事
文本中不乏生动的故事,古今中外,五花八门。故事形象生动,有着空洞的言辞无法比拟的优势,将这些故事巧妙地移入作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作者谙熟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苏武牧羊》),满含崇敬,饱蘸激情,将苏武“忘却富贵,铭记忠心”演绎得入情入理,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爱国旋律弹奏得荡气回肠。试问,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备受阅卷人青睐?
二、文本中有鲜活的人物
生动的故事里少不了鲜活的人物,读罢这些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随之矗立眼前。有故事里的人,诸如项羽、刘邦、兰芝、仲卿……:还有写故事的人,诸如司马迁、白居易、李清照……请看:
有一朵花开得特别,那是水仙。如同患了洁癖,容不得一丝污浊。他跣进了水里,清澄的江水里,他希望满院芬芳,木兰、芷,一切香草满地。梦里他曾微笑过,看见花草的美,阐见美人的香。醒来只有紧皱的双眉聚成了峰。我想要微笑,可满心的悲离掣制了我僵硬的嘴角。于是纵身遇水成仙,与清风明月合奏起《水仙操》。
——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花的微笑》
翻滚奔腾的江水已经变成了血色,阴霾的天空中盘旋着一只雄鹰。它嘶呜拍打着翅膀,怎无奈这劲风的强悍,避风而上却只能徒劳而落。
随风而扬的是凄楚的歌声,这是40万楚兵的死亡之歌,其声何其悲烈,痛彻心肺!我想:霸王已经再也听不到了。
鸿门宴错失良机,亚父范增良言未被他采纳,是因为他念故情妇人之仁吗?不,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中一颗棋子罢了,不会对他构成威胁。
放虎归山,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择善而从》
特别的微笑送给了特别的屈原,悲凉的楚歌伴随着悲壮的项王。例文分别抓住了屈原与项羽这两个人物的精髓,用心书写,将鲜活的人物展现于读者面前,既表达了作者深挚的情感,又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试问,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引起阅卷人的兴趣?
三、文本中有溢彩的诗文
文本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流光溢彩,若引人我们的作文,定会增加语言的文采和文章的思想内涵。请看: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萄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
轻风摇,细雨飘,风雨招摇几人逍遥。嗅青梅,惊鸡鹭,学诗谩有惊人句。曾以为泛舟吟诗逍遥一生,恍然间明白,自己原是最瘦的黄花。瘦瘦的,小小的,一下眉头便上心头。有什么花能经得起一次次逃亡和搬迁,能经受雁阵飞过心中的寒。能承受梧桐雨的轻击。是那朵瘦小的黄花,执着地唱着自己的歌。纵使舟巳载不动愁。愁已浓过于酒,不会忘,曾经的微笑。己开在心问,与你共享的微笑。
——2008高考优秀作文《花的微笑》
前例直接引用了文本中的诗文,并将它们组成排比段落置于篇首,为全文设置了诗意的背景;后例则巧妙地化用了诗文,将人物与诗文糅合在一起,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试问,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吸引阅卷人的目光?
所以,让文本中溢彩的诗词人文,可以使文章才情飘逸,文采斐然,从而走出语言干瘪、枯燥呆板的误区。
四、文本中有闪光的哲思
文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深刻的道理、闪光的哲思。比如,《我与地坛》告诉我们:直面现实,珍爱生命;不要为身体的残缺而哭泣,也许你的缺陷,会带给你不同于常人的勇气、毅力和成功的契机。《秋水》告诉我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只会贻笑大方。《劝学》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学习贵在“积”“恒”“专”。诸如此类的文章及哲理不胜枚举,我们若将这些闪光的哲思引入文中肯定会使文章富有理性,意蕴深刻,从而走出思想浅薄、缺乏深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