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的魅力与策略

2009-03-03余文云王月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理论文本课文

余文云 王月琴

200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该书一面世,便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不少中学已经将其作为教学必要的参考与学生阅读书籍。

感叹于语文教育充斥着“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玄妙、空洞的赞美”,缺乏“货真价实的、系统的分析”。孙绍振试图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基础上发展理论,乃至颠覆权威理论,从而达到“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的目的。孙绍振以机械反映相对立的审美价值论、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等宏观理论贯穿全书,在方法论上,宏观上。用的是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内部矛盾转化模式、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法;同时,鉴于中学教育者的特殊性与语文教育的可操作性,他又在微观层面提出了文本阅读的两个重要方法:还原、比较。应该说孙先生的这套阅读方式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又有通俗易懂的可操作性,不失为中学语文阅读的迷津指要。

文本细读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学界如此的重视,显示了其理论内在的魅力与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与应用价值。那么,这套理论的魅力何在?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贯彻该理论?本文试讨论之。

一、文本细读的魅力

文本细读理论的魅力决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巨大价值,其魅力所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从文本出发,将文本自身的价值放在首位。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课文的文本本身重视不够。这里有两层问题:一是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的重视不够。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往往会将课文的阅读简而化之为“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的答题要点,知识条框,文本细读的魅力在此被功利主义掩盖;二是指对文本分析没有深入。一些教师即使对文本进行了分析,但是受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庸俗社会学分析上,如用“大革命失败带给知识分子的彷徨”分析《荷塘月色》,用“旧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分析《故都的秋》等,这种分析懒而省事,使对文章的分析阅读停留在表层,难以进入文本内部。文本细读强调的是以文本的价值,而不是文本以外的“泛文本”为阅读的首位,孙绍振在书中屡次表达了对简单的反映论与表达论分析方法的怀疑,对以往作品分析中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功利的价值范畴表示不屑。转而强调的是在已成为权威的宏观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强调在充分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大力挖掘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这就体现了以文本为本,从文本出发的思想。以《疆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为例,孙先生首先列举了之前流行的一元化的社会功利价值分析法,并对其表示保留意见。之后,孙先生从文本出发,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自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等关键词句人手,紧扣文本,深入分析,同时兼及字句描写的妙处,得出结论:《荷塘月色》并不一定是写实的。同时也是写虚的。写的是作者在日常伦理生活重压中。渴望取得自由,铲除平常的自己的愿望。可以说,从文本出发。就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去蔽”。就是抛弃惯常思维与社会意识形态干预,凸显文本的人文性的过程。

2、在充分认识到文本首要价值的同时,全面顾及到文本外围的“泛文本”的价值。如果单是强调文本首位。那么文本细读就成了孙绍振先生自己在书中批判的欧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魅力不只在于注重文本的自身价值,同时,为了全面精准地认识到文本包含的意义及其潜在的价值,该理论还强调了要充分认识到文本以外的言外之意,即提倡相应的还原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外围的各种“泛文本”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和文本共同构成了整篇课文的有机整体。从全书来看,孙绍振关注的“泛文本”包括与作品相关的文史资料、同题材或同体裁的类似文本、与文本相似的情况下的现实生活等。这样的“泛文本”不但可以印证对文本把握的精确度,而且可以作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入门途径。仍以上文《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为例:在全文分析结束后,孙先生不忘引用《朱自清传》,还原传主写《荷塘月色》时的生活状况,来证明自己的分析,使人们充分相信:《荷塘月色》写的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而不是“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上述引用的例子属于文本还原,在孙先生的还原理论中,文本还原最终归结到生活还原,即将文本中表现的情境、体现的情感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用出自生活的逻辑来分析辨识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挖掘作者没有说出的话语。应该说:从文本出发与重视“泛文本”两者的结合,使文本细读理论体现出作为一个优秀理论的素养。它有新批评的条分缕析、深刻洞见,而无其穿凿附会;它具有社会批评的宏观视野、全面深刻,而无其强作解人。

3、寻找“文本细读”的关键点,抓住文本内部的矛盾、悖反与症候之处,进行深入分析。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逐字逐句细读,而是抓住文中的关节点,重要语句,有悖于生活常态之处,进行深入分析。深入分析的亮点,或突破点,在于文本中那些如不仔细推敲,就将一下子溜过的细节,这些细节用实用理性的目光来看,往往是旁逸斜出、违反常理的,但是,抓住这些细节仔细分析,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偏这样”,那么,这些语句将是进入文本、了解作者的钥匙。如以孙绍振先生分析《木兰诗》的《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为例:文章抓住了一个学生回答的“花木兰挺爱美的”,这一关键语句,紧扣“英雄”二字,来揭示花木兰自身的真实形象。全文紧紧抓住战争题材作品中却很少出现战争场面这一矛盾,步步深入,接着,进一步揭示出花木兰女性身份与战争职责之间的悖反,指出花木兰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英雄序列中的颠覆性。从而具有全新的认识。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名作细读》一书中,反复出现了“问题的要害在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矛盾是”等等这样的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对关键语句的挖掘与领悟,着重强调的是关键语句与关节点,诸如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人物行为不合常规之处等。这一点,对学生的有效阅读,将大有补益。

二、文本细读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个理论在投入到现实运用中时,必须要顾及到现实环境与可行性,文本细读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中也是如此,下文将结合上文归纳的理论优点,略论文本细读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回归文本”作为首要的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切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文本切入点。改变应试教育重条条框框、轻文本内部的现状,鼓励学生直

面文本,敢于感悟,敢于提问。在全面掌握整本课本的基础上。突出那些艺术性高,感染力强的课文,对文学性与思想性强的课文,要作为重点文章,大力挖掘其价值,深入讲解,吃透文章,努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与鉴赏水平。对某些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对较弱的文章,可以简单略过,将讲解时间交给一些更好的课外文章。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艺术性更好的课外经典,将其作为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篇目仔细分析。除了大家经典外,一些当代的优秀文章也可以适当人选,因为当代作品往往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密。与生活联系更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以当代为跳板,连接学生与经典两侧,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解文章时,不妨先隐去作者的名字,让学生直面文本,从文本的内部肌理、语言特色等方面细致入微地进行纯文本分析,之后,再将作者名字告诉学生。要学生用“泛文本”的阅读法去了解、还原作者真实意图,修正刚才的各个论断。这样,一篇文章通过两种阅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其精髓。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及其消化、感悟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表面悖谬、内在矛盾及其张力。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熟读原文”与“生读原文”的结合,所谓“熟读原文”即指多次阅读原文,充分理解文意;所谓“生读原文”,即指在阅读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初读者来看待。摈弃一切先人之见,带着新鲜感与陌生感去读文章,这样,就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发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新感觉。如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背影》一文时,牢牢抓住一些学生提出的“父亲这个形象并不美”、“父亲的行为违反交规”的疑问,运用“真善美三者错位”的理论,揭示父亲的行为虽然不符合理性,但是其中体现出的无私关怀与爱意,则是难以用功利主义来衡量的道理。其实,教师还可以更进一步。提出“既然是写父爱,那么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的正面,而写了背影?”这样的问题,同时给学生一些提示:中国传统孝道,以及男性之间情感表达的含蓄特色。以及朱自清当时与父亲的紧张关系等,引导学生发现朱自清没有写出来的“泛文本”内容,以及《背影》含蓄、隽永的文章特色。

最后,要积累大量的“泛文本”教育素材。中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中文专业,拥有较好的文学功底与学术基础。但不少人在毕业后,往往会将这些良好的教育资本遗忘殆尽,这是目前语文教师的软肋。因此,有必要强调一下积累的重要性。当代阅读教育中。我们有必要积累大量的课文以外的文史知识、历史掌故、生活常识,针对课本文本来说,即大量的“泛文本”知识。比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利用历代对《红楼梦》的评点、分析、研究的文字,这些“泛文本”的运用,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全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等。许多经典名著都有经典批注,如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教师善于利用这些前人的批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文本细读。

总之,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文本细读在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时,需要教师的自身修养的滋润,也需要教学责任的支持。教师在面对文本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条件与课堂教学的情境。制订相应的策略,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但这一切,首先在于教师要对文本细读有一个全面周全的理解,以及自身良好的教学素养。

猜你喜欢

理论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