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大学的初步探索
2009-03-02吴光
吴 光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一线工作者;专门人才
摘要: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l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生教育为主的综合型地方大学。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应是:结合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将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融入所在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培养为城乡建设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开展技术应用与开发,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066-04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高等教育的格局。而且,高等教育事业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当中包括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数以千万计的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除了要培养少数精英型人才外,高等学校还应当面向社会各领域培养大量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因此,每所高等学校,都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一般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时,社会就需要上层建筑、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这时高等教育便应运而生。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演变,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纵观国外大学发展进程,可知纽曼的大学教学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功能;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则倡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除了以上两个功能之外,还有第三个功能——即服务社会。
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吴家玮先生勾画出高等学校多种类型、不同功能的“大专院校谱”:即综合性、大而全的“巨无霸”,综合性、但又精选建立了某些卓越点的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很强的精英学院,传统的专业和职业学院,重视通识教育的本科教学型学院,持续教育学院等六种类型。这个“大专院校谱”里的每一种类型,对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它们既分工又合作,以求取平衡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上述各种类型的大学中都有可能产生世界著名大学。
马陆亭先生在其《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一书中,将我国21世纪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四类。
参照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际,依据高校“三功能”的表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见表1。
当然,高等学校的分类还有以下一些方法,例如:按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把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按照学科多少分为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笔者认为,不论从什么角度对高等学校的类型进行划分,每一种类型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因为,社会劳动分工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其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目前,国内的大学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大学依据各自观念用“一流”、“高水平”、“知名”等文字来划分大学定位的做法,仍然是计划管理的遗风。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高、低、优、劣之分,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看其学科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历史名声不是靠行政划分的,也不是靠领导讲话讲出来的,而是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成功率,以及学校的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度构筑而成的。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各类高校三千余所,其中地方一般院校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一般普通院校在发展理念方面存在着一个典型而普遍的问题,就是趋同和拔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办学定位不准确。大学必须为自己定好位,一个好的定位不是校长说了算,也不是教育行政管理单位说了算,而是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结合当地城市区域客观环境的发展需要来定位,这样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物化为全面工作计划加以实施。
我国现有15个副省级城市,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提出了城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意在研究与探索在城市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一线工作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城市型大学的内涵
1,城市型大学的定义
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一线工作者为教学目标,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科研方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生教育并重的综合型地方大学。
本文城市型大学概念的提出,是以成都大学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成都大学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提出的办学理念。2005年我们提出了要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型大学的新构想,经过了教育部原副部长、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周远清教授为代表的专家组论证,并给予充分肯定。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和实践,城市型大学的内涵日益丰富,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和具体,已成为引领成都大学发展最为鲜明的办学思想。
2,城市型大学的内涵
我们提出将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城市型大学,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大城市,大学具有中心城市属地性质;(2)在学科结构上,以应用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结构;(3)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紧扣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成都产业结构布局的需要;(4)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主要面向成都市城乡建设,培养具有适度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5)在教育管理模式上,突出个性发展,个性与社会协调的教育管理模式;(6)在高等教育属性上,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并重,同时
可以完成的行业认证项目比重要高于传统大学;(7)在科学研究上,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以与生产及现实的城市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项目研发为重。
成都大学现在的专业设置已经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医、农、教育学9大学科门类,学科属性上是综合型的,这与城市的发展是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过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知识作为智力支撑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市型大学往往具有学科综合型的特征。
三、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与思考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这三项职能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城市型大学的城市属性,要求其紧扣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培养既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职业实战经验的一线工作者。因此,城市型大学突现了办学定位的地域性、人才培养的一线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1,办学定位的地域性
城市地域性是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突出特征。学校办学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资源和力量,学校发展顺应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特征,建设与所依托的城市经济紧密协调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为城市发展培养大量的一线工作者,还承担着提高本地区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各类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工作。其科学研究兼顾学科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城市型大学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并不排斥大学办学形式的开放,以及海纳百川的大学精神,而恰恰相反,后者将更好地为城市型大学的地域性服务。
2,人才培养的一线性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是城市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长期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认为,“平台+插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城市型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即以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事业标准为插件,随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以缩短产学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生产性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科学研究一般多为与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等问题。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紧密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应用性。
4,服务地方的主动性
在社会服务方面,城市型大学更强调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城市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使得大学紧密结合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特色,广泛参与并深度融合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之中,主动为城市社会经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城市建设服务。学校的学科整合与院系建设突出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集聚整合地方与学校各类资源,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步推进与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合作与服务,主动地把握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与各类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与城市产业链紧密结合的学科群和学科链。
(责任编辑: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