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帅考试暴露中外差距

2009-03-02

环球时报 2009-03-02
关键词:教练员国家队教练

本报记者 汪大昭

中国足球四级国家队选帅在社会广泛关注下启动,新加的考试环节更是引起议论。其实,考试只是新一轮选帅过程中的一环,考试成绩只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确定新帅的参考之一。记者作为选帅考试环节的媒体观察员,几天下来,不敢说哪个候选人最有戏,倒是对教练们应考的过程颇有感触。

不是一考定终身

中国足协从来没有打算一考定榜,以考试得分高低来决定教鞭归属。考试内容更没有诸如“国际油价”之类的时政问题,一些猜测都在考试进行后不攻自破。至于是否走过场,不在于组织者的自我感觉和媒体的评说,而在于参考的教练和评定成绩的考官们持有什么态度。中国足球教练员究竟差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可以较为接近地摸到情况,并促其自觉提高,这才是考试得失的关键。

侧面观之,参考的教练员从35岁到55岁,大都做了认真准备,各显其能,体现出中国教练员现阶段真实能力和近年来的进步,也暴露出他们在一定局限下的普遍弱点。

年轻教练有优势

从发展的角度说,教练员靠带队经验来竞聘,还是靠对现代足球运动规律的了解和基本理念的把握来竞争执教机会,这是很不相同的。尤其是年轻教练员,日后在各种级别球队中执教的路还长,不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恐怕不行。竞聘考试中有现场陈述环节,有些不擅长“声光电”演示技巧的教练找人推来了一块白板,贴上一张手绘的图表讲述起来。此法不是不可,只是让人感觉时光倒流20年。比较而言,吴金贵、区楚良、徐弢、宿茂臻、张海涛等外语基础好,沟通无障碍的教练就有了自己的优势。这些年,中国足球先后有七八名外籍教练执教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他们普遍在语言、计算机、影像资料处理等方面运用自如,且易于让球员接受。而中国教练员确有人在理解和表述上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的时候,教练员自己阅读比赛的能力就不高,如何成为正确点拨球员的先生呢?案头工作水平不是衡量教练员的主要标准,但中国教练有想法却说不清的情况不少。在老资格的陈成达退休后,中国足坛多年来还没有一人能成为国际足联讲师。

以往每次聘请洋教练时,都说要吸取先进足球理念,后来又不了了之。选帅考试是对中国教练员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的检验。就拿笔试来说,六道试题其实多出自国际足坛教练员培训大纲范畴,要是连这些内容都不掌握,那就真别当教练了。

不拘一格救国足

的确,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用这样的办法选拔国家队教练的,但是,中国足球的现时状况需要找准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提高途径。选帅考试是一次有别于他的机会,至少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教练员作答,看到具有共性的问题,看到一些教练员针对现状的思考和尝试,这是重要的收获,也是别的国家可能无需采取的办法。

中国足球教练员以经验型为主,院校出身的为数不多,文化水平和基础知识不高不深,结合实际加以运用的能力尤差。考场外,有人就发出议论:“不能光说得好,还得看把队伍带得怎么样。” 考试结束后,选帅进程还在继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过程已经是一个积极的开端。▲

猜你喜欢

教练员国家队教练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睡着了
加油
榜单
Just for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