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服装业升级问题研究
2009-02-26陈颖
陈 颖
文章对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运用PEST方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全球价值链和升级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ories on textil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the method of PEST, an analysis about China' 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status in the chain and the global challenge it is now facing is made in this article. In addi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China being considered,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upgrade China' 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are brought up finally.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生产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造,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及产品内分工转化。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垂直专业化的产业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
作为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纺织服装的全球价值链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并随着各国劳动力价格、资源条件等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着动态调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制造大国,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总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
近年来,产业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重大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我国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主要支撑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已逐渐丧失了成本优势。次贷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对纺织服装的需求数年内都可能保持疲软,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产生直接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严峻形势。在新的环境下和新的经济模式中,如何实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逐步占据全球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纺织服装业驱动力和产业升级
1.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到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纺织服装的产业链较长,从原材料开发、生产,到织物设计、开发、生产,再到服装的设计和制造,直至服装的营销和零售。其中位于产业链中部的服装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进入壁垒低;而位于产业链两头的,如纤维材料和织物的开发和生产,服装的营销和零售处于价值链高端,进入壁垒最高。
2.全球价值链治理
价值链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产品、工艺和参与资格的限定。这些限定影响到价值链上所有的活动、参与者及其地位和功能,保证价值链活动是有组织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要嵌入全球价值链,就必须根据价值链上设定的参数(规则、标准)进行生产。国外学者将价值链治理的运行分为立法治理、司法治理和执法治理 3 个维度。立法治理是设定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规则参数,如ISO 9000质量标准、ISO 14000环境标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业特定标准(如Oeko – Tex Standard100环保纺织品标准)。审核检查是否遵守规则属于司法治理,管理价值链上从属环节则是执法治理。目前在纺织服装全球生产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价值链治理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遵守价值链设定的参数是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先决条件。
3.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全球价值链理论关于动力的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来自两方面:生产者和采购者。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多存在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例如汽车、计算机、航空等产业。这些产业中的主要战略环节是研发和生产,生产者是主导者。在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以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为代表是价值链的主导者,通过全球采购或OEM(贴牌生产)、ODM(自行设计制造)等方式组织国际商品流通网络。其主要战略环节是设计、品牌和市场营销。
纺织服装产业链是最典型的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但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不同,而高附加值的环节一般就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主导者有 3 类: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主导者对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起着主导作用,控制着能产生巨大利润的主要战略环节。因此,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行使治理者的职能,组织协调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并控制着利润分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符合这 3 类购买者的参数要求,才能以国际贸易方式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
4.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可能和趋势
Humphrey和Schmitz在2002年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Gereffi和Memedovic于2003年通过对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为美国采购商生产的东亚国家供应商处于一个从OEM到ODM,甚至到OBM(自有品牌制造)的升级轨迹。虽然升级主要由采购商的需要来驱动,但是,嵌入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造商在生产方面有较好的升级前景,而且随后会进入到设计、营销和建立自有品牌的阶段。这也意味着不但可以实现流程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实现功能升级。Gereffi把这种效果归功于“干中学”和“组织演替(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干中学”是在与采购商的互动中,制造商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而组织演替则是指制造商从满足低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转向满足高端市场购买者的生产的过程,国外采购商的这种演替使制造商能力得到升级。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挑战
可以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等 4 个方面,也称为PEST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挑战进行分析。
1.政治方面
国际上,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恶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极易遭遇纺织品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已经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在国内,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为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口退税税率的调高也为企业升级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但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政策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的强制约束,又都直接或间接对纺织服装企业构成新的压力。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的挑战,第一个就是来源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不只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 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 3.19%、2.27%、6.18%,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损失较大。由于人民币升值改变了进出口纺织品的外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而且利润越低,利润下滑的幅度越大。这对于依靠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又没有价格话语权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第二个挑战是成本上升压力增大。一直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成本是支撑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优势所在。而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纺织品服装价格优势的做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未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第三个挑战是,次贷泡沫的破裂,使西方对纺织服装的需求数年内都可能保持疲软,这将导致纺织品服装主要消费国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口量的减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产生直接影响。
3.社会文化方面
当今,在全球纺织品服装流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巴黎、米兰、纽约等地,尚属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流行还不能在欧美主流市场形成影响,处于追随地位,对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及市场动向的解读与应用能力还不足。这对准备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设计环节、下游营销环节攀升的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其软实力尚不充足。
有研究显示,西方社会消费者消费行为正由品牌追求取向向价格取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进口商及零售商不得不在进货时压低价格,造成营销渠道的大变革,专卖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跨国大型百货公司、大型连锁店和大型批发商店。由于进口商和零售商之间将进行整合,减少重叠功能,以形成高效率的全球营销,更加大了其议价能力,这将导致在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中无话语权的我国中小服装企业的地位更加被动。
4.技术方面
在位于价值链上游的新型高档纤维开发和制造环节,由以技术密集著称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掌控,主要产品为含尖端技术的高品质纤维和纱线产品,这些产品一般很难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因此成为发达国家垄断的纺织原料,也是他们谋取巨大利润的有力保障。我国在新型纤维的开发和生产上能力不足,需通过进口解决。由于原料掌握在国外大的纤维制造商手中,不但价格较高,供货来源也具有不稳定性。
在位于价值链中上游的面料制造环节,欧美国家凭借着这些高档的纺织原料和配套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工艺技术及特殊专长,能在合理的产量的条件下生产出多样化的面料,在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值上占尽先机。而国内生产的面料,由于新纤维品种相对少、质量不稳定,缺少配套的高端纺纱、织造、染整加工技术,致使新纤维的垂直整合技术链无法形成,成为制约我国国产面料产品升级的主要障碍,导致高档面料一直依赖进口。
三、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升级的建议
1.企业自身的升级途径和措施
(1)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应抓住全球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比较成本优势考虑,将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地区,这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应是“升级型”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更新设备,进行产品升级。同时东部沿海地区成熟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借鉴“制造三角”模式,即拿到发达国家的订单,然后将劳动密集型的活动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低工资的国家或地区,如向越南、柬埔寨等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外包生产,只从事相对技术密集型的活动,把精力主要放在市场扩张上,按照OEM – 外包或制造三 角 – OBM模式进行升级。
(2)企业应采取不同方式突破价值链进入壁垒。例如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容易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以传递,价值链的主导者国际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在全球寻找更低成本生产地的同时,往往在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向生产企业提供支持。因此,企业可以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上更新设备,通过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流程升级,实现从OEM向ODM的转变。
(3)针对国际国内需求的变化,纺织服装企业应以“多渠道、多元化”发展作为应对市场需求调整的思路。企业应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拓展中、高端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应建立可替代的需求平台,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它们的购买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远远强于美国、日本或欧洲。
2.产业集群提升的途径和办法
(1)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共同提升。通过产业层次集体的共同提升,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及获得更多附加值的能力。集群中企业的集体努力,将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争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的多元化,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
(2)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由于纺织服装行业厂商众多,但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支持,不利于国际竞争,而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营销等环节被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垄断和控制。因此,各地区的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合作,包括跨区域的合并重组,推动企业尽快实现功能升级,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和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并在产业转移中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梯度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孙文远. 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J]. 管理世界,2006(10):156 – 157.
[2] 黄永明,何伟,聂鸣.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06(5):56 – 63.
[3] 于倩.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J]. 商业时代,2008(2):32 – 34.
[4] 邬关荣.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发展[J]. 国际贸易问题,2007(4):23 – 28.
[5] 周晓明,吴湘济,张维. 主要纺织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浅析[J]. 国际纺织导报,2005(3):4 – 8.
[6] 赵君丽.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问题[J]. 商业研究,2007(12):37 – 40.
[7] 孙志燕.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探讨我国产业升级及政策调整取向[R]. 国研报告,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