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的随想
2009-02-25王晓华
王晓华
生活看官与网络判官
以前的说书先生喜欢称观众为看官。看官一词,意思颇为微妙。说观众是官,自然有敬重乃至恭维之意,然而,此官的职责仅为看,不能影响故事的进程和结局。其中包含的告诫之意,聪明人和不怎么聪明的人都会晓得。于是,那些花了些碎银子进场的人,都会既享受为官的快感,又遵守看的规矩。
在过去的几千年间,绝大多数国人都是不能左右故事情节的看官,知道看官的卑微和无奈。做看官久了,有时不免生出如下的奇想:假如自己能有幸由看官升格为判官,该是何等威风呢?现在看来,有这种越位构想的人很多。你只要到网上看看,就会发现许多人已经在虚拟社区里行使判官的权力了。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你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包括当判官。
然而,习惯于做看官的人猛然将自己抛到判官的位置,却可能不知道如何行使权力。以近日发生的某官人事件为例,许多网络判官就犯了独断的错误。相关资料出现在网络上以后,大部分网络判官不但立刻断定当事人有罪,而且马上在网络法庭中判处后者死刑。他们如此做时感慨激昂,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但却不自觉地与自己所审判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位官人之所以敢于在酒后叫嚣“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是因为他自恃自己是市级干部,具有普通人所不具有的权力。网络判官们不经过充分调查、辩论、合议,就立刻判决对方有罪,实际上将自己抬到最高裁决者之位,已然在行使不受约束的权力。以最高裁决者的身份面对区区市一级的小角色,自然会在虚拟世界中享受以大压小的快感。在诉诸权力这点上,大多数网络判官与他们裁决的对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区别仅仅在于真实社会位置的高低。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每个网络判官都是虚拟的权力主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权力是也。对权力的崇拜是网络看官们未曾走出的怪圈。他们习惯于以权力之矛攻权力之盾,自然无法走出权力之瓮。这不是学理意义上的悖论,而是真实的生存困境。
生活中的看官们借助网络过一把做判官的瘾,玩的固然是虚拟的游戏,但也算得上转换角色的操练。操练要有效果,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现代社会之为现代社会,在于它允许人们进行讨论。你想做判官,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愿望。说白了,你不过是众多虚拟判官之一,无权要求别人服从你的裁决,不能以暴风骤雨般的词语打压有不同意见者。况且,现代判官早已不是具有绝对权力的独裁者,而是各种法庭辩论的主持人。法庭辩论是现代审判最为重要的过程,公诉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的辩论时常会催生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一个人倘若不断地倾听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就会懂得每种看法都有其局限。既然无人能够全知、全能、全善,那么,以正义之名行使绝对权力就是荒谬的。不明白这点,就会连做网络判官的游戏都玩不好,更遑论其他了。
对歧视话语的反思
2008年5月,我在釜山火车站售票处看到一个提示牌:障碍人、老年人、孕妇优先。望着“障碍人”三个字,我不由得想起英国某电视台主持人的话:“哪任美国总统不能用他的左腿?”“障碍人”和“不能用他的左腿”都是委婉的表述,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残疾人和残疾。用不同的词语指称同一个事实无疑要费力得多,为何韩国人和英国人非得绕圈子说话呢?
赵本山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笑星,他的拿手好戏就是模仿障碍人士的姿态和动作,以夸张的方式强调后者的无能和滑稽。国人视此为喜剧天才的幽默表演,常常报之以开怀的大笑和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到美国演出时却遇到了观众的当场抗议,有人甚至要向法院控告他歧视残障人士。这种举动在许多国人看来是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但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却绝不会如是想。经过漫长的进步,西方文化体系已经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如年龄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物种歧视)。公众人物如发表涉嫌歧视的话语,会受到谴责乃至法律上的惩罚。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为了守护人的普遍尊严。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世界最基本的价值理念。用障碍人这个词称呼我们通常所说的残疾人,突出的恰是人和人的平等品格:任何人都会遇到障碍,皆有可能无法运用某部分身体;当下行动有障碍者,将来也有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相比之下,瞎子、瘸子、脑残之类的词语强调的是人的身心缺陷,不具有前者的人文关怀意味,自然会在词语的竞争中被逐渐淘汰。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报道,题为《沈阳市和平区肢残人协会与韩国庆尚北道障碍人就业资源协会进行友好交流》。撰写人或许没有注意到“肢残人”与“障碍人”的微妙区别,但两个称呼之间具有巨大的文明时差。“肢残”强调的是残(残疾、残缺、残废),残是缺陷。说一个人具有缺陷已经是在进行否定性的评价,显然包含了歧视意味。很多国人之所以不觉得这样说有什么不妥,是因为他们习惯了现实和语言中的不平等。以地域、职业、年龄、性别、身体状态为尺度,部分国人建构出一系列高与低的二分法:城里人、公务员和白领、青壮年、男人、健康人高于乡下人、农民工、老年人、女人、障碍人。在进行否定性评价时,他们习惯于说:“你这个乡下人”、“长得像民工”、“老家伙”(老贼、老不死、老梆子)、“小女人”(像女人似的)、“残废”(如脑残)等。这些话语分别涉及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隶属于一个巨大的歧视语言之网。歧视话语的流行暴露了许多国人实际的文明高度,说明平等和博爱等现代价值理念还未进入他们的内心。在兴高采烈地制造歧视话语时,这部分国人也将双刃剑对准了自己——毕竟,任何人都会老、生病、失势。只要歧视话语依然在流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说白了,歧视他人者玩的不过是请君入瓮的游戏,是在与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物种作对。在每个人都可能被歧视、被置于低位、被施以暴力的语境中,你自己能获得安宁和幸福吗?不同的称呼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我们能在歧视话语流行的情况下自信地谈论大国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