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齿收藏,野性的回归
2009-02-24默高
默 高
有一个成语叫做“为虎作伥”,原意是古代迷信传说人被老虎吃掉后会变为“伥鬼”,为老虎所奴役,又去引诱人来给老虎吃,后来这个成语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因为这迷信传说,古人视虎牙为辟邪的祥瑞之物。
在西藏和内蒙古,人们相信狼牙带有除妖降魔的魔力,同时也是坚强勇敢的象征,蕴藏着一种神秘强大的力量。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狼牙来消除对自然生息的恐惧,宣泄情感,祈求心灵的慰藉。将狼牙制成的项坠挂于胸前,不但可作保平安化吉祥的护身符,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原始自然、粗犷豪放,给佩带者增添一种野性的魅力。
藏家花雕这几年迷上了户外旅行。从攀登雪上到徒步沙漠再到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花雕在走南闯北四处漂泊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兽类牙齿,其中以虎牙和狼牙为主。谈到这项收藏,花雕未言及藏品就先表示了他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立场。花雕收藏的这些兽类牙齿有的是他在古玩市场上淘来的,有的是从少数民族朋友那获得的,也有的是他在旅途过程中捡到的。“虽然保护生物禁止猎杀的相关法令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在人烟稀少的自然深处,还是会看到被偷猎者捕杀的兽类残骸,真是令人心痛。”
兽类牙齿的学问
据了解,兽类除了鲸、单孔类和食蚁兽外,大多数都有牙齿,而且一生具有两套,一套为乳齿、一套为恒齿。乳齿是职生后长出的,是暂时性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会脱落,被永久性的恒齿代替。恒齿也叫再生齿。兽类的牙齿是长在齿槽里的,所以又叫槽生齿。
兽类的牙齿是皮肤的衍生物。齿的上端是齿冠,齿冠表面有一层很坚硬的釉质(也叫珐琅质):齿的下端是齿根,齿根的外面是一层骨质;齿的内部有一空腔,叫髓腔,腔外的厚壁是齿质,也叫它象牙质。兽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也叫节齿)、犬牙(也叫尖齿)、前臼齿(也叫前磨齿),臼齿(也叫磨齿)。
门齿有—扁平的齿冠,齿冠顶端边缘比较利,具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长锥形的齿冠,具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齿冠稍扁平,上面有1~2个牙尖,适于将食物砍断并切成薄片;臼齿齿冠大,冠面较平略有下陷、用于磨碎和咀嚼食物。牙齿与兽类动物的食性关系十分密切,不同食性的兽类牙齿的形状和数目都有很大的差异。食草的兽类,门齿和臼齿特别发达。食肉的兽类,犬齿特别发达。
不同兽类的牙齿其数目是不相同的,但同一种兽类牙齿数目是很固定的,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通常以齿式来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在一条横线的上面的数字表示上半侧齿数,横线下面的表示下半侧齿数。从齿式就可清楚地知道该类动物牙齿的总数,也可以知道门齿、犬齿及臼齿的有无和数目。
藏家说目前古玩市场上会有个别商贩用熊牙假冒明清时期的虎牙,因而在购买兽类牙齿的时候需要注意辨认。一般的熊牙珐琅质部分有横向类似血丝的纹路,表面无血槽,珐琅质部分较短;而虎牙珐琅质部分无横向廊丝纹路,珐琅质部分较为修长,上牙有两道血槽,下牙则只有一道血槽。
兽齿制品的渊源
我国的兽齿雕刻及其相关制品起源非常早,妈于新石器时代。在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兽齿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兽齿雕刻工艺的主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都是早期的兽齿雕刻制品。新石器时代的匠人们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种种技法来表达他们的意念。他们的作品因为没有任何传统束缚,所以都是大胆和富有创造性的尝试。这些史前的兽齿雕刻,充分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对雕刻艺术的各种理解。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兽齿雕刻品达12件以上,其中有刻纹牙雕片、牙雕鸟纹蝶形器、鸟形圆雕匕以及牙雕蚕纹盅形器等,都是先在截取好的象牙材料上错磨出器物的雏形,然后进一步加工雕刻而成。其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既刻有直线的,有刻有曲线的,不光表现几何图形,更表现生动的动物形象,最为精彩的是“双鸟朝阳”纹蝶形器、鸟形圆雕匕。
“双鸟朝阳”纹蝶形器的正中部位是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学圆构成的太阳纹、炽热的火焰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太阳左右两侧一对小鸟,昂首仰尾,向着太阳振翅欲飞。对称和谐振的构图,流畅的线条,烘托出一派欢快活泼的气氛。这是早在金属雕刻工具尚未出现之前的石器时代的雕刻艺术品,先民们仅以简陋的工具便雕刻出如此生动的形象。
鸟形圆雕匕是用错磨成条状的象牙雕成的。鸟首在匕的柄端,作稍稍下倾状,匕的正面和侧面均以直线和短斜线,象征着鸟的双翼和羽毛。整体采用圆雕和单线阴刻技法,概括地表现了静止状态猛禽的形象。匕在古代是一种进食餐具,如此巧妙的构思以及完美的圆雕形象,反映了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度的艺术想像力。
兽齿雕刻的工艺
花雕收藏的兽类牙齿多是自然获得,保持了其原始状态,因此藏品中并没有那些市面上雕刻得很精致的兽齿制品。但是说到兽齿雕刻的工艺,花雕说在诸多兽齿中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如今,为了保护大象,多国政府都实行了对象牙贸易的禁令,存世的牙雕精品将越来越难得。
兽齿雕刻工艺经过多年演变发展,到清代时技法已经相当完备,手法也多种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兽齿雕刻尤其是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及创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画,更增加质感。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
明清以来,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名竹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韦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竹刻的毛雕法被运用到牙雕工艺,明代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筹等,画上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雕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岁寒三友”纹笔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兰、石,阴纹细刻如毫发,画面紧凑而不拥挤。又刻行楷七言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阃”,充满着文人味。
早在元代时,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再结合浮雕手法进行
雕刻,形成剔透玲珑之美。透雕成熟为镂雕的重现基定了基础。
镂雕一般要综合运用拔镂,透雕技法才可实现。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适合于象牙球的雕刻,象牙球古称“鬼工球”,乾隆时期象牙球已发展到镂雕十三层了。鬼斧神工的象牙球是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球内套球,逐层镂空,每层厚薄均匀,球面刻上精细图案花孔,层层都能转动。镂雕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与素质才能完成。制作象牙球工序:先经锯工开料,次由车工车成圆球,再车成里外自由转动的若干层,由雕工在“板面”的牙球最外一层雕刻花纹,凿工把里层逐层凿成精细的各种图案,最后转磨光亮,配上牙球座子,成为成品。牙球工艺在清代获得了大发展,这种技艺发端于广州,是广州象牙雕刻中常用的手法。
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牙雕摆件的装饰。而同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成为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清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十分高超,技法已十分完备,但也造就了清代牙雕逐渐走向繁复的趋向。制作装饰精细而略带琐碎,这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
另有一项独特的技艺——象牙编织,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而成作品。象牙劈丝技艺,在汉代就有,从此一直没有间断过。劈丝是编织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它利用象牙细纹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中,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弱如纸,呈半透明状,将其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后即可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很少采用这项技术,广州遂成为象牙编织的主要生产地。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而其功用只是为了奢侈斗富,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步衰落,直到失传。象牙具有良好的恒温眭能,比起竹,草等材料制成的席小,更为凉爽宜人。象牙编织席,现存世2张,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比起雅致的象牙制品,花雕收藏的虎牙、狼牙虽然看不到那些融会贯通的精湛工艺,但是它们却保存了更多的自然禀赋。采访时,把这些兽齿拿在手里把玩,似乎还能感受那些生灵的气息与脉络。这些兽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状态,经过简单加工被制作成配饰或是生活用品,在享受起收藏价值的同时也发挥出其使用价值。
链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包括中国在内,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了象牙贸易。近年来,在拯救濒危物种的问题上,国际上又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的贸易这样,象牙原料的供给又出现了一线生机。
在我国1990年6月1日停止从非洲直接进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了象牙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后,任何商业性的进口象牙一律不获批。在象牙原料禁止的情况下带动了象牙收藏的高涨,象牙雕刻更是在禁止绝唱中不断升值。象牙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被视同白色的金子,备受鉴赏家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