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猪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2009-02-23王海军褚婷
王海军 褚 婷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及猪副产品消费日益增加,前几年不太景气的养猪业开始复苏,一度呈良好态势发展。但是,目前猪病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化、被迫淘汰增加、死亡率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养殖户深受其害,损失很大。为了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除了作好防疫工作,兽医技术人员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时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几种猪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猪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01-0026-02
目前,随着养猪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生猪市场流通渠道的增多,一些原本得到基本控制的猪病,如猪瘟、猪丹毒等,在临床上发病较多,甚至有扩散蔓延的趋势。特别是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猪弓形虫病这几种猪病,由于一些病原体在流行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变异或毒力减小,再加上猪群中的免疫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上述猪病在流行过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表现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生产中因这些猪病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生产效益大大降低,从而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猪病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呢?笔者认为,提高对这些常见猪病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确诊率和做好防治是关键。
1几种猪病的鉴别诊断
1.1流行特点区别
1.1.1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流行最广,世界各国均有发生,我国极为普遍。猪瘟发病无季节性,有高度的传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各样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个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该病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
1.1.2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过去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呈败血症、亚急性的疹块型和慢性呈疣性心内膜炎或纤维性关节炎型的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节发病较多,秋凉以后逐渐减少。该病多发生于3~6月龄的架子猪。病猪和带菌健康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较慢。主要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1.1.3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呈顽固性拉稀的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该病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季节性不明显,但以春秋气温多变和阴雨连绵的季节多发,常限于一个猪场,发病率不高,流行缓慢。各种能降低机体抵抗力的不良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1.1.4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血清型(C、D、E及L型)链球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哺乳仔猪有时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70%),其次为架子猪,而成年猪较少发病。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最多,常呈地方性流行。
1.1.5猪弓形虫病弓形虫病又称弓浆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易感动物包括猪、羊、犬、猫、兔等。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是猫。猫、犬等动物感染弓形虫后,从粪便中排出卵囊。猪吃了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此外滋养体(弓形虫的无性繁殖阶段)也可通过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肤等途径侵入。
1.2主要症状区别
1.2.1猪瘟潜伏期5~7d。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少数病猪出现痉挛,惊厥(四肢抽搐)等神经症状。皮肤先充血,继而变成紫绀。耳、四肢、腹下及会阴等处皮肤出现许多出血小点。病猪有结膜炎,两眼有多量的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常带有黏液或血液。
1.2.2猪丹毒此病与最急性猪瘟容易混淆,但猪丹毒病猪虽体温升高但仍有食欲(食欲减少),强迫驱赶时跛行或发出尖叫声,步态僵硬,很少发生腹泻。眼结膜充血,两眼清亮有神。耳、腹、腿内侧皮肤等部位出现特征性的俗称“打火印”的疹块。初期,当时间较长而形成瘀血时,指压不褪色。
1.2.3仔猪副伤寒患猪呈急性败血症或慢性肠炎。急性者常发生在断乳前后的仔猪,突然高烧,在短时间内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拉灰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慢性者反复下痢,拉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粪便,并混有大量坏死组织和纤维状物,呈腥臭味。体温不高。后期常发生肺部严重感染,出现咳嗽等症状。病猪死前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肤出现紫斑。
1.2.4猪链球菌病患猪突然不食,高热稽留。呼吸急迫,流浆液性鼻液。眼结膜充血、潮红,并有出血斑点,流泪。便秘或腹泻带血,尿色黄或排血尿。腹下、四肢下端及耳呈紫红色,并有出血斑点。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不能站立。有的呈脑膜脑炎症状,病猪发出尖叫或抽搐,或共济失调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呈游泳状。最后因衰竭或麻痹而死亡。
1.2.5猪弓形虫病前述猪瘟、猪链球菌病和弓形虫病都高热稽留,皮肤有紫红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等。容易混淆。但猪弓形虫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部分患猪还有咳嗽、呕吐和流鼻液的症状。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怀孕母猪出现流产。
1.3病理变化区别
1.3.1猪瘟病猪在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胆囊出血最为常见。肾脏色泽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脾脏的边缘呈出血性梗死灶,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切面呈弥漫性出血或周边性出血,似大理石样外观,这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此外,喉头和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点。慢性猪瘟病猪盲肠和结肠,特别是回盲交界处常有钮扣状溃疡。
1.3.2猪丹毒主要以全身败血症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肾瘀血肿大呈紫红色。关节炎型常见关节变形或纤维素性粘连,慢性心内膜炎型常见心瓣膜上生长菜花样肉芽组织。
1.3.3仔猪副伤寒急性主要表现败血症变化,剖检病死猪见皮肤(除耳朵、头部、胸腹部外)有大面积紫斑,全身淋巴结、实质器官均有明显的出血。慢性者,肝脏瘀血,实质内有针尖或粟粒大小的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脾肿大呈暗紫色。肺常见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黄色干酪样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白色的脑髓样,并常有灰黄色坏死灶或干酪样坏死物。大肠壁增厚,黏膜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
1.3.4猪链球菌病剖检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或紫黑色。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慢性患猪关节下有胶样水肿,心瓣膜增厚。
1.3.5猪弓形虫病剖检见肺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肝和脾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大肠、小肠和胃有出血点。
1.4特异性诊断方法
1.4.1猪瘟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检验病毒抗原、病毒分离和检查特异性抗体等。
1.4.2猪丹毒红斑丹毒丝菌可用细菌分离鉴定。
1.4.3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或猪伤寒沙门氏菌)可作细菌分离鉴定。
1.4.4猪链球菌病取病猪血液、肝、脾等组织抹片、染色、镜检,可发现链球菌。或作细菌分离鉴定。
1.4.5猪弓形虫病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肾、肝常见有灰白色的坏死灶和出血点。肠黏膜可见到糜烂、溃疡。取肺和支气管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常可检出弓形虫。
2防治措施
猪场平时防治措施的基本原则是防止引进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猪群。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外源猪只时严格产地检疫;全进全出;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彻底消毒;制订合理的防疫制度等。
2.1猪瘟的防治措施
以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为主,防止病猪的引入,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栏舍定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平时应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补注猪瘟疫苗,这是预防猪瘟的重要环节。对疫区假定健康的猪和受威胁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使大部分猪获得保护。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用高免血清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2.2猪丹毒的防治措施
目前使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及二联和三联苗4种。猪群中一旦发生该病,应及时隔离病猪,并迅速治疗。发病24~36h内治疗,疗效显著。治疗该病以青霉素疗效最好,其次是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等。
2.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菌苗有仔猪副伤寒菌苗。疫区或疫场应合理地使用疫苗进行预防。青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疗效。将大蒜5~25g捣成蒜泥或制成大蒜酊内服,每日3次,连服3~4d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每吨饲料加入100g金霉素,饲喂3~5周,可减少该病的发生。病死的猪不能食用,以防食物中毒。
2.4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来苏儿或菌毒净等彻底消毒。新生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严格消毒。清除钉头、铁片、碎玻璃等能引起外伤的尖锐物体。每吨饲料中加入125g四环素,连喂4~6周,可减少该病的发生。对败血症型及脑膜炎型,早期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疗效,如淋巴结肿胀,待其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液冲洗,并涂以碘酊。
2.5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场定期杀虫灭鼠,禁止养猫。饲养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也应避免与猫接触。防止猪的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除螺旋霉素有一定效果外,绝大多数抗生素对该病无效。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