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花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9-02-21吴丹
吴 丹
摘要分析了辽西北自然条件和花生种植业的优势,总结了辽西北花生产业现状,提出了辽西北花生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辽西北花生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花生产业;优势;现状;发展对策;辽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209-02
辽西北地辖辽宁省的阜新市及相邻的沈阳、锦州、朝阳等市县,位于努鲁尔虎山和医巫闾山的余脉和柳河流域,丘陵和风沙地居多。农业主要为传统种植业,以玉米、杂粮种植为主,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习惯。近几年,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日渐紧缺,土地成本日趋提高,花生种植区域逐年向北推移。同时,随着人们对花生加工产品需求的增加和辽西北经济转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式的发展,如何将花生种植转向有序的花生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做大做强花生产业,为当地农村经济服务,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使之走上良性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辽西北自然条件与花生种植业的优势
辽西北属风沙半干旱区,以阜新地区为例,年平均气温7.2℃,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 773h,历史年平均降水480 mm。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10年的降水量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在260~420mm。雨热同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130d左右。农民人均耕地0.37 hm2,大部分为缓坡地和风沙地。2002年前种植业主栽作物玉米耐旱能力弱,1999~2003年的连续5年干旱,基本绝产绝收,杂粮作物产量低,效益空间小。花生从生物学特性上与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变化规律相吻合,可充分利用前期干旱少雨的特点,促进其根系发育,自然蹲苗;在6月中下旬后,正值花生开花,促进果针同时下扎,使果实生长整齐,雨季不积水,不易产生“水豆”;秋季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温好,土壤砂性强,使花生果面洁净,商品性好,适宜晾晒,黄曲霉含量低,为生产优质的产品创造了先决条件。加之辽西北人少地多,历史上又以牧业为主,形成了传统的“广种薄收”意识,而花生种植总体来讲,栽培技术简单、病虫害少、产量效益稳定,属耐旱耐瘠薄作物,素称“铁杆庄稼”。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辽宁省播种花生面积25.06万公顷,仅阜新地区就达8.73万公顷,辽西北花生栽培面积占辽宁省栽培面积的70%以上。因此,从栽培历史、栽培习惯、气候条件、土地资源、花生生物学特性、技术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看,辽西北是花生种植的优势种植区域。
2辽西北花生产业现状
2.1区域特色基本形成
2000年以后,自然降水量减少,花生是耐旱的豆科植物,适宜土壤瘠薄的丘陵地和风沙地,尤其在适宜温差、空气凉爽、光照充足的秋季,更能生产出具有优良内在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的产品。如在阜新地区,2007年播种面积5.33万公顷,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7亿元,总收入5.4亿元,农民人均花生收入514元,已成为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播种作物,是抗旱防灾的作物,从农作物区域规划角度,辽宁省政府已将辽西北列为花生种植的优势产区,产业地位大幅提升。
2.2产加运销日趋活跃
由于辽西北地区花生种植优势的日益突出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绿色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如锦州黑山绿色花生生产基地等,规模大、影响力大。应运而生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经纪人队伍,每年的10月至翌年春,其及时了解行情,走街串户,收购花生,采用各种销售形式,在国内已形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在花生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销售初级产品外,为提高花生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在辽西北地区已形成了一批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花生加工企业,如葫芦岛的辽宁正业花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阜新鑫吉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2008年底山东的鲁花集团也与阜新市政府接洽,酝酿在阜新投资建厂,开发本地区大的花生产业市场。
2.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政府在新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筛选推广了一批优良的花生品种,形成了优势的花生品种群,如精选白沙1016、鲁花系列、花育系列、阜花系列、冀花四号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逐渐在不同产区形成优势品种群,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也改善了整个产区的花生产品质量。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平均产量达到3 750kg/hm2以上,最高产量6 000kg/hm2,比白沙1016增产15%。这些品种在大粒型、高蛋白、高脂肪及食用、油用、出口等方面各具特点,稳产高产,得到了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青睐。
2.4科技优势更加突出
任何一个产业必须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栽培技术方面,辽宁省农科院组织了育种、栽培的专家,针对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升了花生种植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新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出一批高油(含油54%~55%)、高蛋白(含量30%)、高油亚比(大粒1.6,中粒1.2)的品种,并形成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推广品种和技术实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大大加速了品种推广的速度。在花生产业的加工链条方面,形成配套加工企业,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农户”产业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和流通体系,解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在产业升级方面积累了经验。如辽宁正业花生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支撑公司,自己建立了千亩示范基地、万亩良种繁育田和年产万吨的花生仁分级挑选出口加工厂。花生出口年产能力5万吨,并通过HACCP认证及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产品符合国际标准,黄曲酶检测指数≤IPP6,形成了油炸、烤果、裹粉类休闲系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充分体现了科技给产品升级带来的巨大效益。与此同时,辽宁省科技特派项目的实施也为花生产业在产供销一系列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发展对策
3.1发展思路
以抢占国际市场为战略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注重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向提高质量、挖掘产品内涵深度进展;从劳动密集粗放型管理向劳动技术密集型经营方向转变;从立足国内市场向以国内为基础、国外为牵导的2个市场同时抓的方向延伸。
3.2发展目标
从种植业角度使花生成为辽西北区域的高效优势主导作物,3~5年内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 500元。形成完善的生产、销售、加工产业链,形成一批以优质花生为原料的花生产品深加工的产业群。造就一批著名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具有加工消化吸收2/3花生种植面积的能力。
3.3发展重点
3.3.1进一步培育新的优良花生品种。“科技兴农、种子先行”。针对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选育一批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借助辽宁省农科院、铁岭农科院、锦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开展品种选育攻关。在育种方面,应用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方式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结合分子标记等方法手段,创造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在选育目标方面,选育出耐旱、生育期为130d以内的中早熟类型,以及开花集中、“水豆少”的丰产、稳产品种;在品质育种方面培育高脂肪、高蛋白等多方面专业用途的特色品种,以适应区域种植和市场需求;在抗瘠薄等方面选育耐重茬、抗早衰的品种。虽然以上院所已育出一批品种,但目前还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花生产业,应从政府角度加大投入,集中精力,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性开展育种工作。
3.3.2加快精准栽培技术研究。良种配良法,如何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是花生栽培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种植户中仍存在“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意识,技术基础薄弱,生产中种植密度偏低(15万株/hm2以下),保苗技术不合理,播种期偏晚,配方施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解决连作障碍技术不成熟,配套的花生种植和栽培收获机械研究应用滞后,抗极限干旱的技术储备和设施设备薄弱等。因此,在品种选用、播期确定、机械化播种、有效的田间管理及解决重茬、早衰等技术进行融合、集成并创新是花生产业发展的前提。
3.3.3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花生品种是常规品种,容易退化,市场寿命短。因此,应加大品种改良体系,建立高标准的生产繁育和示范基地,既起到示范作用又为生产提供良种。由政府牵头,成立有人、财、物掌控能力的花生产业指导办公部门,组织协调市县乡各技术部门,及时推广新技术,以展示、培训、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联合协作攻关,推广特色品种,以建立一批特色基地。与此同时,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建立良种服务销售网络、技术推广网络、产品销售网络是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
3.3.4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目前辽西北区域虽有一批花生加工企业,但还不能适应花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如以阜新鑫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满负荷运营也仅能牵动2万公顷的花生生产基地,远不能适应阜新区域现有的生产现状。企业没有足量的消化原材料的能力,必将无力对花生价格的波动起到有效缓冲作用,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减少农民收入和降低企业利税。因此,在培植龙头企业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采取项目投入和政府借贷等方式,在征地、招工、培育市场等方面创造优惠政策环境,使企业做大做强,早日长大,是花生产业发展的推进剂。
3.3.5全面提高花生种植及加工的质量安全水平。确定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通过推行GMP、HACCP等质量管理模式,加强生产基地的管理监控模式,逐步建立全程控制体系;加强产地的环境保护,配备部分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及检测工作,保证食品安全。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实行产品追溯制度,将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消灭在源头,是花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