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14例临床分析
2009-02-19邓紫玉王云莉
邓紫玉 王云莉
【摘要】 目的 分析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14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 结果 DM/PM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7.95%,以肺癌、肝癌为主,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DM/PM病情明显好转;DM/PM合并恶性肿瘤1年死亡率为56.35%,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结论 DM/PM易合并恶性肿瘤,DM/PM的病情与恶性肿瘤的控制情况有密切关系,DM/PM合并恶性肿瘤者的预后不良。
【关键词】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恶性肿瘤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是伴有肌无力和皮肤肌肉炎症的结缔组织病,伴发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为了探讨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7-2007年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皮肌炎患者78例,单纯皮肌炎者女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C∶C1.73,平均年龄(38.71±14.20)岁;合并肿瘤者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32C∶C1,平均年龄为(48.31±7.23)岁,后者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前者(P<0.05)。
1.2 诊断标准 78例DM/PM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75年Bohan和Peter的PM/DM诊断标准[1]。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1.3 方法 复习14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情况及门诊病历,对存活者进行随访,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将DM/PM合并恶性肿瘤分为肿瘤控制组和肿瘤未控制组,分析DM/PM病情与恶性肿瘤治疗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肿瘤治疗对DM/PM病情影响采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单纯DM患者首发皮炎者57例(70.77%),肌炎者20例(25.64%),关节痛者9例(11.54%),吞咽困难者2例(2.56%),消瘦者2例(2.56%)。合并肿瘤的皮肌炎患者均以皮炎为首发表现,然后伴发肌炎者53例(64.10%)。皮炎以双上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为最多见,其次是甲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皮肤的异色症样改变。肌炎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及肌压痛,以四肢近端肌肉为重。
2.2 血清肌酶检查 单纯皮肌炎患者血清肌酶升高情况与合并肿瘤者无显著性差异。14例患者肌电图均提示肌源性损害。
2.3 恶性肿瘤在78例皮肌炎中,合并恶性肿瘤者14例,发病率为17.95%,其中肺癌4例(28.57%);肝癌3例(21.43%);鼻咽癌2例(14.29%);乳腺癌2例(14.29%);胃癌、卵巢癌、结肠癌、食道癌各1例,分别各占7.14%。合并肿瘤者年龄均大于35岁,在超过35岁的皮肌炎者中合并肿瘤的发生率为23.45%。在发现的合并鼻咽癌患者中2例进行了EB病毒抗原的检测,2例均阳性。
2.4 恶性肿瘤发生时间 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肌炎诊断后5例,间隔时间为4个月~7年,皮肌炎诊断前4例,间隔时间为3个月~8年,同时发生(恶性肿瘤与皮肌炎诊断间隔时间3个月)5例,皮肌炎诊断前后1年中发现恶性肿瘤者有10例。
2.5 治疗及转归 78例患者均应用了皮质类固醇治疗,成人剂量多为泼尼松40~60 mg/d,其中1例合并环磷酰胺治疗,29例合并昆明山海棠或雷公藤治疗。14例合并肿瘤者均在进行放疗、手术、化疗治疗肿瘤的同时,应用泼尼松治疗(鼻咽癌全部采用放射治疗),肌炎的症状改善较快,肌酶亦下降明显,但面颈部红斑消退较困难,有2例持续存在。肿瘤控制情况与皮肌炎病情的关系见表1。
2.6 随访及预后情况 对14例患者进行了随访,1年死亡率为56.35%,5年死亡率为85.71%。12例死亡病例中,11例死于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感染、全身衰竭等,1例死于意外。追踪观察大于1年的患者7例,其中有2例死于鼻咽癌。11例死于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患者中,肺癌4例,肝癌3例,鼻咽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各1例。
3 讨论
DM/PM患者易合并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发生率差异较大,为11%~43%。本组资料示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7.95%,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1]。皮肌炎以女性多发[2],本文男女之比为1C∶C1.73,但合并肿瘤者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年龄偏高,均大于35岁,且水肿性红斑持续不退,故认为皮肌炎患者年龄大于35岁者,或面颈部红斑经皮质类固醇治疗,长期不消退者,应常规进行全身系统检查,以排除内脏肿瘤。
国内外文献报道皮肌炎多出现在恶性肿瘤之前,也有两者同时发生或恶性肿瘤先于皮肌炎[3,4]。本组资料中,在皮肌炎诊断前后1年中,发现恶性肿瘤10例为71.43%,有统计学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皮肌炎患者的随访及系统检查很有必要性。
本组资料显示,在恶性肿瘤得到有效控制后,皮肌炎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而皮肌炎发生恶性肿瘤的机制,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二者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病毒、化学物质、药物等,当自身抗原受到外来因素作用而改变原有的抗原机构产生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打破了原有的自身免疫耐受引起DM,外来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某些抗原成分,可能与自身抗原的表位一致,自由交叉反应引起DM[5];② 遗传因素:DM有家族性说明其有易感基因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的表达及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6];③ 免疫功能紊乱:肿瘤细胞自身抗原的抗体与肌纤维发生免疫交叉反应导致DM。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引起免疫监视能力下降,使机体更易于发生肿瘤和DM。
本组资料还显示,1年死亡率为56.35%,5年死亡率为85.71%,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及并发症。可见,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及早地发现恶性肿瘤,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使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成功度过肿瘤并发症和侵袭性治疗这两道难关后,其生存率较为稳定。
参考文献
[1] Bernard P.Bonnetblane JM.Dermatomyositis and m alignancies.J Invest Dermatol,1993,100(1):128-132.
[2] Bohan A,Peter JB.A computer-assisted analysis of 153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Medicine,1977,56(3):255-258.
[3] 连莉,徐建华.恶性肿瘤相关性肌炎/皮肌炎20例临床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16-17.
[4] Scheinfeld NS.Ulcerative paraneoplasticdematomyositissecondaryt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Skinmed,2006,5(2):94-96.
[5] 姜美玉,彭维恒,朱润庆.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82例临床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182-183.[6] 崔芳.多发性肌炎并发颅内生殖细胞瘤1例.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