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毛泽东继续教育思想构建学习型社会

2009-02-19侯东军

继续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毛泽东

古 夫 侯东军

摘要:在我国继续教育蓬勃开展的新形势下,回顾和探讨毛泽东继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继续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继续教育思想的特色非常鲜明地显示了中国人的思维传统,辩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批判地吸取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教育思想,反过来,又成了批判继承和改造我国古代历史教育思想的思想武器起着方法论的作用。

一、毛泽东职教思想

中国革命史上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中,有一个容易被人一瞥而过的场景: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毕生对工人的事牵肠挂肚。他那萌生于大革命之初、缠系于南征北战之中、坚固于立党建国之后、留效于斯人久逝之际的“职教情结”,尤其耐人寻味。

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迈步开始了向职工教育理想王国的远征——安源煤矿工人识字班的春火,长沙泥木工人夜校的冬雷,望麓园自修大学的夏雨,爱晚亭工人“露天学校”的秋歌……便是他四季常青的脚迹。其后,随着人生阶段的更迭,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位伟人都不断释放着“职教情结”的热能,推动着职工教育的步步前进。甚至在他逝世有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从早已成熟壮大的职工教育的方方面面,识读到他那“职教情结”的经经纬纬——

关于职工教育的重要性,是当今职教界一直强调的内容之一。而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必须发展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建国之后又提出“要努力学习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并语重心长地告诫:“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21世纪的今天时,这一“伟大任务”的重要性愈见突出,也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的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新部队”的素质,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市场竞争制胜、企业生存发展、经济活跃腾飞的决定因素之一。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对旧的教育方针和方式“持不同政见”。青年时代更通过创办夜校、自修大学等活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实践。所有这些,逐步形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职工教育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精髓经常出现在他的论著之中,诸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专”,“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等等。这些论述不但多年来成为职教界的经典式格言,而且启迪着职工教育的不断发展,当我们浏览今日职教界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职工社会文化教育、“应急”短训、现场教学、技术比武等等“招式”时,难道不是处处可见了毛泽东职教新模式的“影子”吗?

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今天我们的职教工作者中,仍有一部份同志为职工教育能否介入和如何介入市场经济的问题所困惑。这些同志如果认真温习一下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当是能够释疑解惑的。毛泽东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的“空对空”教育方法提出过批评,并明确指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当今“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是什么?对于21世纪的“中国革命”来说,难道有比改革开放搞活、发展市场经济更“实际”的“问题”吗?我们的职工教育难道不应当竭尽全力投入对这一“实际问题”的“研究”吗?尽管毛泽东的职工教育思想不是百宝袋,不可能从其中掏出我们今天职教工作所需要的应有尽有的法宝,但他那“职教情结”的根深蒂固,同样也使他不可能不考虑到如何“介入”或“投入”的具体作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曾如此指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一个生产,一个管理,一个经营,21世纪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今日职工教育介入(投入)市场经济建设所急需解决的,不也就是这么三道课题吗?

无论是在担任自修大学教员、工人夜校老师的执教过程中,还是在担任共和国元首的运筹决策时,心揣“职教情结”的毛泽东都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改革的关切。他一贯主张“按需施教”,“废除不急需和不必要之课程。”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这些年职工教育走过的路线:从单纯的学历教育、文化补课到单项的技术教育,再到自成体系的岗位培训。多年职工教育的实践证明,毛泽东通过实践摸索的、深思熟虑的职工教育路子,时至今日并未“过时”。

作为职工教育,接受教育者是在职职工和即将上岗顶班的准职工,生理和心理上都与全日制常规教育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客观条件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正是职工教育需要经常探讨的问题之一。对此,毛泽东一贯提倡“启发式”,力主“废止注入式”,“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实行以自学为基础的集体互助,教员和学员互相学习,并使教学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互相交流”,甚至主张定出规矩,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其学绩优劣。而在目前的职工教育实践中,教学程式的改革,“以自学为基础”的基本格局,各类培训班能者为师的作法,培训效果与奖金、工资、晋级提职直接挂钩的激励措施等等,可以说恰是毛泽东上述主张的延伸。前人“职教情结”与后人职教实际的如此吻合,显然不是一种偶合,而是职教工作内在规律的一种外化。

“名师出高徒”,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职工教育的经验。有过“徒”与“师”双向实践的毛泽东对此体会尤深。早在抗日时期,他就一语中的:对于一所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套用他的一句名言格式——教育方针决定之后,教员就是决定的因素。他自己就当过夜校老师和自修大学的教员。他为抗大教职员的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已成为所有教育部门和执教人员的座右铭。他的“职教情结”中的这种成份,深深地影响着职工教育。目前,职工教育的教师地位日益提高,待遇日益改善,素质日益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列为职工教育的基本建设项目之一,这已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教师队伍的优化,理所当然地带来了职教效益的增涨。伟人的体会是如此,凡人的结论也是如此。

近年来,一些单位在表彰职工教育先进典型时,相继增设了一个项目:重视职工教育的领导。乍一听,觉得颇为新鲜。其实,这也是含纳在毛泽东“职教情结”之中的内容之一。开国之后,他多次指出:“省、地、县委第一书记要管教育,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不能容许的。”并强调领导同志“要振奋精神,下苦功学习”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他尖锐地问道:“不懂这些东西,不去领导,怎么行呢?”而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对职工教育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竞被当作发现了“新大陆”;而另一些领导同志则似乎硬要别人三请四催

才肯重视;更有一些领导同志目光短浅,思维陈腐,把职工教育这件份内事看作负担与累赘,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甚至砌关设卡。凡此种种,即便不从其他角度去评品,单是对照一代伟人毛泽东“职教情结”的内涵,未必不觉得汗颜愧疚。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前进。作为给中国历史以巨大影响的伟人毛泽东已离我们而去30多年了,职工教育的发展局面也早非昔时可同日而语,但毛泽东由职教实践体会、职教理论探索、职教方略创立、职教模式建树等构成的“职教情结”,对于今日之职教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悟效能。

二、毛泽东“再教育”思想

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教育叫继续教育,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再教育”。在长期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再教育”思想,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继续教育正蓬勃开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回顾与探讨毛泽东的“再教育”思想,就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再教育”的概念

毛泽东所论述的“再教育”一般是指人们在正规教育之后,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有关政治思想和知识能力方面的训练,其对象主要是指党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其实质也就是干部教育和知识分子教育。1936年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干部需要重新学习:对于一切多少有用的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应该分配适当的工作,应该好好地教育他们……”

在提出并不断丰富与发展其“再教育”理论的同时,毛泽东也一贯重视他倡导的“再教育”的思想。早在1938年10月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他就谈得很透彻、很全面。他说:“现在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才。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并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在毛泽东的“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建国前的各个解放区纷纷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口号,办起了许多的干部学校。全国解放以后,他还专门请林克指导他学习英语。他自己学,也多次提倡领导干部学。1958年1月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到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语。70年代初,他还提倡60岁以下的同志要学习英语。

(二)毛泽东的“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毛泽东同志认为:“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边学习边打仗的学战结合的形式。早在1927年12月,为了提高部队干部的素质,毛泽东同志亲自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红军教导队,以随军学校的形式对部分旧学校毕业的部队干部进行“再教育”。在解放区里,形势相对稳定,就可以采取一些正规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形式。1936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就是一个标志。在6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言说:“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培训干部,提高干部。因此我们的干部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1938年4月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更提出要“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1946年2月,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来,在王家坪,毛泽东对他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自学作为“再教育”的普遍形式也是倍受毛泽东的赞赏的。1964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就举了孔夫子、李时珍、富兰克林、瓦特、高尔基自学的事例来鼓励自学。

前面谈到的“再教育”的形式,也可以说就是“再教育”的方法。由于“再教育”中常常存在着“战学矛盾”和“工学矛盾”,所以,毛泽东在“学”的方法中还明确指出“挤”和“钻”。1939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在陕北公学大礼堂召开千余人参加的干部动员大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学习的方法,指出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化。

(三)毛泽东的“再教育”的内容

因为社会的多样化、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的需要,毛泽东认为“再教育”的内容是复杂的。它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工作重点的不同,而又有所侧重,一般说来,毛泽东所说的“再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教育无论在哪个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注重在“再教育”中突出政治教育

毛泽东认为政治教育是其它各类教育的前提。在担任抗大主要领导时,他就认为抗大要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一环,并亲临学校进行政治教育。1944年9月,《延大生活》第一期上曾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科学院的学生可先做半年工,改变思想再学。”建国后,毛泽东在“再教育”中仍把政治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反复强调。建国初,毛泽东审阅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国家建设的广泛需要。”1951年10月,毛泽东在一届政协第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的更明确:“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个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2.文化教育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教育是再教育的基础,特别对那些只接受过初级的正规教育而后又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1936年,抗大的第一期学生按职务分为三个科,对这三个科的教学,毛泽东作出指示:“三科文化教育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1941年,毛泽东又为在职干部的文化教育提出要求,他在为《文化课本》写的序言中又特别提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才有学习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写。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习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做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这里,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和做好工

作、学好理论的关系。

3.业务教育

业务教育有时也叫专业教育。在战争年代,业务教育的内容以军事训练为主。毛泽东在1927年创办的第一个红军教导队,就以军事为主要教育内容。抗战正式爆发后的7月23日,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更明确提出:“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在红色根据地,业务教育又有管理政权的内容,1933年,毛泽东任校长的苏维埃大学的特别班就开设了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八个班。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业务教育的内容就更多更繁重也更重要。1949年3月5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做报告时提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发展。”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针对干部业务教育问题又提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

(四)毛泽东的“再教育”的特点

毛泽东所倡导的“再教育”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继续教育相比,有着它的一些显著的特点:

1.广泛性

从教育的对象看:不仅仅只是“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及现在从事工作的人们。”而且还刚从初中或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还有只经过少许正规教育(包括小学)就参加革命工作,因战争和工作而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的干部。从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看,也是广泛的,可课堂教育,可半工半学,可自学提高。方法也有讲课函授、讲座讨论、教学相长、实验实践,自习自求等。从教育的内容看:广泛性反映在:在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政策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其它战争和工作所需的知识教育和战争与工作所需的能力的训练等。毛泽东“再教育”中的广泛性特点是符合毛泽东的国民教育的宗旨的,那就是“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教育。”

2.政治性

这不仅是“再教育”的特点。也是毛泽东整个教育思想的特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3.结合性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分子要与工农兵相结合,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向工农兵靠拢。二是干部与劳动群众相结合,干部要参加劳动。早在抗大时,毛泽东就要求学员“一要学会种地,二是学会穿草鞋,三要学会地方方言”。建国后也常提过“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干部参加劳动”。三是教育者要与被教育者相结合。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教授、教员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毛泽东说:“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要做好先生,首先要作好学生,要向生产者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

4.实践性

实践是毛泽东强调最多的再教育方式之一。毛泽东历来反对读死书,1965年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认为那“真是害死人”。并说: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总之,要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

[责任编辑:姜雪]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