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

2009-02-19邬冬星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品德教研课程

邬冬星

教研工作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过程是问题的研究,核心是问题的解决;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研究者,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问题研究的参与者。

——题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两门课程,是变革力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全新的课程,必然会产生更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近年来,在做好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我省品德教研活动的重点就是抓住实际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着力研究和解决。我们的教研工作思路是持续推出系列研究主题,通过省、市、县(区)、校各级教研团队集体协作、上下联动,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深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比如,活动性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之初,这一教学方式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误区。为提高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2005年11月,我们举办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性教学的问题,基本总结和确立了活动性教学的指导策略。又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那么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另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6年5月举行了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对此问题展开研讨。2007年6月,我们举行了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及有效利用的问题。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2008年,我们又将研究重点聚集到老师们感觉难度较大的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教学展评活动集中探讨其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一系列的“问题—主题式”研讨活动,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广大教师反映,每一次的“问题—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都及时把握了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对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持续有效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现在,这种“问题—主题式”教研模式已经在我省各级品德教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和开展。

一、从问题到主题

每一次“问题—主题式”教研活动,我们都经历了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教研主题,设计和开展过程研究,继而提炼问题解决策略,并提出后续研究课题的历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成为了我们追求有效教研的方法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但在初期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这两门综合课程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仍有许多模糊认识和困惑,以至产生了教学上的困难。

镜头一: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今天,我听了《风儿吹呀吹》《我发现……》《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三节课,感觉第一、二节课像是常识课和科学课,第三节课才是品德课……”

问题分析:不明确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综合课程,有些学习主题包含着科学、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仍然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视角来看新课程。

镜头二: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有的老师说,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品德教育,那不就成了单纯的生活、社会、科学课?有的老师说,生活、科学、历史、地理教育就应该是注重相关知识教学和技能方法指导,为什么一定要加上品德教育?

问题分析:品德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教育不能有机融合。

镜头三:经常听到老师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真难上,特别是有关科学、地理、历史题材的内容,不知道是重在掌握知识,还是进行品德、价值观教育;而且关于知识学习也不知道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对。

问题分析:困惑——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突出品德教育,还是注重知识教学?

镜头四: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教师有时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老师表示:“我原来主要是教语文的,这些有关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的内容,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问题分析:综合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面需要拓展,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

……

其实,上述种种问题最后都聚焦到了两个主题上:(1)怎样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特性?(2)综合课程该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由此我们确定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研活动主题。希望通过教研活动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明确综合课程的概念,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澄清模糊概念。二是探讨怎样解决综合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思考:发现和抓住课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上升为教研活动主题,是有效教研的一个重要基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能够敏锐地把握课程发展动向,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切实起到教学引领和服务教师需求的作用。

二、注重过程研究

许多教研活动现场往往就是交流分享的平台,尤其是省级大型教研活动,在短短2-3天的时间里,全省各地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其实更多的是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分享。要提高这一交流平台的质量和效率,功夫主要花在前期的研究过程中。

一般来说,在确定一个重要的教研主题后,我们就会提前几个月将确定教研主题的原因,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教研活动的相关准备要求等通知各市教研员,再由他们根据要求相应地组织县(区)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采用“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

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省级课题组团队,其成员主要由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承担专题研究任务,起到问题攻坚的作用。

这样就形成了两条过程研究的行进线路。

如在确定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后,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各地开展了相应的专题调研、问题研讨和教学研究活动,并将相关研究材料报送省教研室。例如:《调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教学的困惑》(慈溪市)、《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凸现品德课程的特性》(湖州市)、《关于品德综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丽水市)、《小学品德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金华市)、《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选择》(宁海县)等。

(2)省级课题组成员从多个研究角度选择了5节课例来进行探讨:一年级《有人生病时》(研究点:体现生活常识、科学保健教育的融合),二年级《夏天的小虫》(研究点:体现科学、生活、热爱生命等教育要求的融合),四年级《从四大发明说起》(研究点:体现历史文化与民族自豪感教育的融合),五年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点:体现国情、历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五年级《我的祖国多辽阔》(研究点:体现地理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期间,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试教和研讨,不断改进。

(3)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有关综合课程的教学指导策略。

思考:教研活动是否精彩,更多地取决于前期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届时,大家再把研究所得、困惑之处等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主题引领,上下联动”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汇聚各地教师的研究力量,体现过程研究;“课题攻关,示范导向”的方式则有利于突破难点,引领方向。

三、创设参与平台

问题研究型的教研活动需要参与者的积极互动、思维激荡、智慧生成,因此组织者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其积极参与的平台,让每一个与会老师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问题研究者。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在创设参与平台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首先,前期的研究和准备过程即是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

(2)活动中设立现场教学的课后互动环节。上课教师介绍自己对本次研究主题的理解、课例设计理念、现场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围绕主题对课例进行评析和提问。同时邀请专家结合课例对研究主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述。

(3)举行小型专题论坛。各市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2名代表参加专题论坛。由于是小型论坛,又有前期准备和现场课例作为研究资源,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对提出的问题及时讨论,交流得非常深刻。

思考:激发参与互动,一方面要注意事先布置研究任务、中心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大家有备而来,避免泛泛而谈。同时,注意提供比较典型的研讨资源,如典型课例、典型问题等,这样可以保证内容集中,讨论比较深刻。在研讨形式上,小组式的、人数比较少的小型研讨会效果较好,可以保证深入交流。

四、扩展研究效应

由于经费、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如何扩大教研活动的后续效应是我们在策划和组织教研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以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我们主要是通过专业报刊和教研网络两个平台来宣传和推广。

首先,这一研究主题在当时正是同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德育》杂志的记者对此很感兴趣并应邀参加了活动,随后选登了活动中的教学课例、研究材料等。浙江《教育信息报》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并开辟专版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将本次教研活动的相关材料如教学课例、论坛记录、会议综述等放在浙江教研网上,使更多的老师通过网络了解活动内容,共享研究成果。事实上,许多老师通过浙江教研网的学科教研博客对此次研究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各地老师下载引用。

这些分享平台及时推广了我们的研究成效,也更大范围地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思考:对于精心组织、充分准备、研有成效的一次教研活动来说,如果仅仅作用于与会教师,不足以发挥和体现其效用。因此,我们要注意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分享。网络平台是一个没有时空界限的交流空间,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五、推进后续研究

一次教研活动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也仅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品德教研应该使每一个问题研究的结束成为下一个问题研究的开始。

在“把握课程综合特性,有效开展品德教学”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用整合的观念开展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观点,总结了基本的教学策略:(1)把握课程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2)全面制定和达成教学目标;(3)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内容;(4)结合学习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开展整体性的学习评价;(6)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但在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又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历史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地理题材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等,引领教师和各级教研团队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思考: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品德教研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好学者贤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品德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