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品德课程散发魅力
2009-02-19
人物速描
邬冬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品德教研员,教育学硕士。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教学分会副会长、秘书长,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曾任教育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组成员,主编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小学四年级教材,担任教科版a国家课程标准《思想品德》教材副主编。在教育学术文集中发表《外国教育家评传——西蒙》(上海教育出版社)、《彼得斯的道德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德育》等国家级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
个性档案
追求的教研风格:
研究型
对教研员的形象定位:
研究、引领、服务
对品德课程和品德教育的理解:
体验大于知识
情感高于认知
践行重于言语
生活比教学更有力量
用有品质的品德教育成就有品质的生活
温婉、雅致、亲切、平和,这是很多老师对浙江省品德教研员邬冬星老师的第一印象。然而,当我们进一步走近邬老师,就会有更多的发现。现在,让我们透过邬老师的一则教研手记,跟随着老师们的叙说,去感受她的探索和智慧,分享她的收获和体验吧!
问题引领,不断前行
今天是5月6日,是浙江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报到的日子。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
中午,会务组老师急匆匆地跑过来说:“又有一些老师预先没有报名,但现在来了,怎么办?”
与每次省级品德教研活动一样,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的确非常高。就拿这次会议来说,在筹办过程中,由于会议场地所限,只好限定各县区5个代表名额,总体规模控制在500人左右。但好多地区不断给我来电话,要求增加名额。
看来,在有些人心目中“边缘化”的品德课程教研活动,人气还蛮旺呢!
——《教研手记:赛课之前》(片段一)
鲁洁老师说过,品德课程是最有魅力的课程。事实上,品德课程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课程。而近年来,在邬老师的引领下,浙江省的品德教研工作吸引着广大教师的热情参与,使品德课程散发出了应有的魅力。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教研员,邬老师对教研工作有着深刻而鲜明的认识:“教研工作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过程是问题的研究,核心是问题的解决;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研究者,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问题研究的参与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浙江省的品德教研活动以“问题—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帮助老师们解决了课改中遭遇的一个个难题。
2006年5月,本刊记者参加了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邬老师,她的热忱、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见面后,邬老师从厚厚的文件袋里拿出一份上万字的调研报告给我,里面的数据和材料都是她深入一线收集而来的,反映了当前老师们在把握品德课程综合性方面的诸多困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召开此次研讨会的初衷。而那厚厚的文件袋里装的都是各地市前期研究的经验材料。会议准备期间,邬老师除了亲自查看会场,商讨会务,打磨研讨课,还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了仔细审阅和认真筛选。会议期间,记者和老师们一起听了五堂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研讨课,参与了研讨交流,不仅感受到了大家对如何开展综合课教学的深入思考,更感受到了大家的探究热情。而这些,都源自邬老师的有效引领。会上,邬老师还结合调研工作和研讨课例,提出了“用整合的方式开展品德课教学”的六条策略,解决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记者由衷地感叹,这样的研讨会才是真正为教师服务的。
就这样,从活动教学到综合课程教学,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浙江省组织的一系列“问题—主题式”研讨活动,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邬老师的教研工作指向性十分明确,总是着眼于对教师的引领与服务。新课改实施之初,老师们都对品德课程感到新鲜而陌生,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把握新教材,落实新理念。于是,邬老师组织教研员和骨干老师编写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围绕“如何恰当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问题,为老师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教学范例。同时,邬老师还撰写了《品德课程中活动教学的几个问题》《品德教学与儿童生活》等文章,解答了老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老师们说,因为邬老师的研究指引,品德教研之旅呈现与日常新的气象,变得风光无限起来。浙江省的品德课程教研活动人气渐旺,品德课程的魅力真正得以体现。
团队合作,风生水起
明天,会议就将正式开幕。在此之前,还要讨论和安排三支队伍的配合问题。第一支队伍是11个地市的教研员,他们是全省品德教研工作的“领头羊”,要在活动中担任评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打分。第二支队伍是特级教师和名师,他们代表了一线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将要负责对每堂课的合议和点评。第三支队伍是课程专家,主要是浙江省小学品德教学分会的学术委员,他们将就活动主题的教学和研究进行总结提升。
我的想法是,在品德课程教研工作体系中,教研员是核心,名师和专家是两翼,三支队伍精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引领课程教学和教研发展。
这种做法也许算是品德课程教研工作机制方面的一个小小探索。
——《教研手记:赛课之前》(片段二)
记者在浙江采访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品德教研氛围十分浓郁。尤其是实施品德新课程后,参加高质量的省级教研活动已成为广大教研员和教师的期待。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邬老师都精心策划和组织,并运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提高活动质量。从这则教研手记中提到的活动组织情况来看,邬老师对如何凝聚教研力量、引领团队协作是十分重视的。
为了组建优秀的教研团队,邬老师与各地教研员深入学校,和各教研组团队一起磨课,做案例分析。她经常认真指导教研员怎样评课,怎样组织活动。各地教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研能力因此不断提高,优秀的教研团队不断涌现,如上虞市的网络研修班、杭州市余杭区的品德教研组等。2008年11月,本刊推出的浙江省品德教研团队建设专题,引起了同行的热烈反响。
让老师们格外钦佩的是,邬老师熟悉浙江各地的很多学校、校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能迅速叫出很多一线教师的名字,能罗列他们做过的课题、上过的课、写过的论文,这对于一个省教研员来说实属不易。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她深入学校,潜心指导,常年关注教研团队建设。
采访中,俞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最难忘的往事:2003年,杭州市余杭区成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为了解实验情况,邬老师来到了乔司镇中心小学。听了俞李老师执教的《上超市》一课后,邬老师肯定了课堂亮点,真诚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几个月后,邬老师推荐她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19届德育工作成果研讨会。几次试教,邬老师一直陪同、指导。直到上课的前一晚,邬老师还为她指出了说课稿中的问题,鼓励她大胆亮出自己的风采。研讨会上,通过俞李老师略嫌稚嫩但富有个性的教学,邬老师所倡导的品德教学策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就这样,一个连区级公开课都很少上的农村老师,成功登上了全国性的教学舞台,逐渐成长为浙江省品德课程的骨干力量。后来,在俞李老师的影响下,乔司镇中心小学的品德教研组也迅速成长起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带动一个团队。在浙江,省、市、县、校各级教学和教研团队就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邬老师用辛勤的付出,成就了浙江省品德教研团队的和谐发展。
培养提升,人才迭出
会场上,大家台上台下忙碌的身影;深夜里,为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群策群力、反复修改的画面;教室中,为打磨一堂优秀的品德课而出谋划策的场景……想起这一切,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谢,感动于大家对品德教学研究的热爱,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这几天,我们又要一起紧张地工作了。辛苦了,我的工作伙伴和朋友们!
——《教研手记:赛课之前》(片段三)
“亦师亦友”——这是许多教师对自己与邬老师交往关系的共同描述。邬老师关注教师培养,注重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幸福。邬老师对品德教师的培养策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指导鼓励,在专业发展中树立信心;任务驱动,在工作磨砺中逐渐成长;团队协作,在思维碰撞中博采众长;搭建平台,在教学展示中显露才华。
时隔多年,滕闽军老师依然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幕:2001年7月,在她被选送参加全国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前夕,邬老师约她在杭州见面。邬老师意味深长地鼓励她说:“品德课程需要你们这样一批年轻、有活力、有想法的老师。你有赛课的经验,基础比其他老师好得多,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成就的……”一席谈话,使原本从事语文教学的她决定爱品德教学一辈子!几年来,邬老师给了她许多磨砺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人教版、教科版《品德与社会》配套投影教材编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的编写;第12届浙派名师暨长三角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通过这样的锻炼,她对品德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成长为金华市第一个品德课程的省级教坛新秀。
像滕闽军一样,还有许多年轻教师在邬老师学识与人格的感召下安于品德教学,专于品德教学。邬老师也总是为他们适时搭建各种展示和成长的舞台。2008年11月,在浙江省农村“新生代”品德课程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各位教师对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到了专家的好评。有位参赛选手激动地说:“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第一次站在了省级的舞台上。对于一位偏远的山村教师来说,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我要特别感谢省教研室和邬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她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农村教师的心声。
指导教学时,邬老师会细致到对教案斟词酌句,让老师精益求精;也会粗放到只指出课堂实践的基本方向,引发老师的自主探索。在这样的教研策略下,一大批乐学、善思的老师茁壮成长,脱颖而出。
还是在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记者看到邬老师谈笑风生地和大家打着招呼,一起探讨教学,分享生活感悟,不论和教研员还是老师,都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在这样的教研团队中成长,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谢徐锦生、方丽敏、何菊仙、蒋雪飞、池昌斌、俞李、滕闽军等老师为本文提供素材)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