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效发挥商业银行的筛选功能
2009-02-19盛松成
盛松成
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宏观调控政策变化迅速。12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即金融“国九条”。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2009年将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在商业银行有效发挥筛选功能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在本质上与宏观调控是并不矛盾的,与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带有一定政策性的领域也是不冲突的。所谓筛选功能,指的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就像筛子筛掉杂质,留下有用物品一样。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发现企业和产品价值以决定信贷配给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对风险自主定价和科学管理的过程。筛选功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它金融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功能。
与另外商业银行拥有的信用媒介和信用创造两大功能相比,商业银行的筛选功能与宏观调控具有更密切的联系。在筛选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在客观上会起到有效调节经济、产业和企业运行的作用,即通过有效的市场自我调节减轻宏观调控的压力,并有助于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和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众多商业银行的自觉筛选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业的均衡发展和总量平衡。一个健康的商业银行体系,必然存在众多信息生产和利用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信息生产和利用的比较优势不同,一些银行可能对贸易融资较为熟悉,而另一些银行则对房地产业贷款较有心得,于是,不同的银行对某一产业的支持力度可能不同。这种互补的结果是促进了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因而,众多商业银行的筛选行为一般不会或较少犯群体错误,从而降低某一产品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筛选功能实际上就是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商业银行利用其掌握的信息来决定其对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支持程度。通过这种筛选,优势企业得到支持,劣质企业被淘汰,于是商业银行能够发挥经济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宏观调控的压力并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在筛选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会自觉平衡其在经营过程中的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会自觉规避信贷投放集中于个别产业、个别企业的风险;会自觉支持长期效益大而长期风险小的项目,淘汰那些短期效益大而长期风险也大的项目。通过这种筛选,商业银行在客观上能够促进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相反,如果筛选功能缺失的话,商业银行极易产生类似于股市上的“跟风”和“搏傻”行为。表现为各银行信贷结构趋同和部分产业支持过度。甲银行将房地产业贷款作为贷款重点,乙银行也立马跟进。从长期看,这种结果显然和市场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如果筛选功能缺失的话,商业银行还会具有强烈的“顺经济周期”和“逆调控周期”现象。当经济或某个行业趋于繁荣时,为在短期内扩张规模和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商业银行容易放松贷款筛选条件,其发放贷款的冲动更为强烈,从而与紧缩性宏观调控构成矛盾。所以,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
具体分析本轮宏观调控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和宏观调控之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证明下,我国经济(主要是投资)是要冷难,要热容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逾18万亿元,远远超出国务院既定的拉动地方和社会投资4万亿元的目标,再次证明了我国经济有热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就是政府不仅有投资热情和投资能力,而且能主导投资。而且,此次增加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两个方面,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重复建设的可能性较小,民生工程投资也是政府份内之事,现在政府是加速加力地去支持。因此,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都会比较好,既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又能满足银行的盈利要求。
又如,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本轮宏观调控要求既要有利于拉动当前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决防止盲目铺摊子、乱上项目,坚决防止投资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楼堂管所项目,这也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完全一致。
再如,国家明确要求支持“三农”、中小企业、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教育和医疗、并购等领域,这些领域大部分都是抗经济周期、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长期竞争力的领域。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减轻银行贷款投放的风险。如果筛选能力强,即收集、生产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强,商业银行就完全能够在这些领域获得较好盈利。
此外,表面上所见商业银行对投资支持得不够,但商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审慎恰恰是筛选功能的体现。商业银行实质上经营的是风险。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只接受那些可以控制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不仅指短期风险还指长期风险。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我国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来弥补净出口的下降,在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方面,虽然已有考虑但还不够。这是由于,投资拉动经济非常迅速,而通过减税、增加工资等方式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时滞效应较强。这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当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但对罗斯福新政的要点似乎理解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当年罗斯福新政扩大政府投资的主旨并非通过投资拉动GDP,而是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私人投资,由此拉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长期繁荣。而我国还较少考虑投资对就业、收入和消费的直接拉动作用。所以,从本质上看,目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着力于短期效果,对长期效应考虑得还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也是在帮助政府把关项目,以避免形成新的不良工程和不良贷款,造成新的风险,这正是筛选功能的体现。当然,也有个别商业银行存在过度谨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筛选功能的缺失。
因此,一方面,目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环境,给具备识别能力和风险经营能力的银行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有效落实扩大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也需要更多的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筛选功能。银行应该像个好的筛子,它的筛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筛眼太大的话,就会导致银行错误地支持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差的项目、差的企业,或者是像美国次贷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一样,降低贷款条件,过度创新贷款品种,结果形成大量不良贷款。而筛眼太小的话又容易导致银行过度审慎,使应该得到信贷支持的企业得不到有效支持,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赢利能力。
为了达到当前宏观调控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发挥筛选功能,练好内功,革新体制、完善流程、创新产品。要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生产和利用,解决对基层银行机构控制过严的问题。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贴近市场、了解企业,有利于其准确判断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筛选功能。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定位,在服务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把文章做好做足做细,不能一味贪图“做大做强”,而应根据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做强做精”。塑造银行家文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养银行家树立长期经营理念的薪酬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短期效应。最后要加强信贷产品和信贷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