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历史 思考人性

2009-02-18张登军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绵阳文学创作灾难

张登军 洛 汉

“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地震文学创作热潮。身处地震重灾区的四川省绵阳作家应该如何创作?地震文学应该写什么?前些时日,绵阳市作协和安县县委宣传部组织30余作家,走进地震极重灾区安县,就这些创作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绵阳作家迅速行动,在参与抗震救灾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

绵阳市作协副主席张晓林介绍,在诗歌创作方面,雨田等一大批诗人拿起笔,创作了大量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诗歌作品。在散文创作方面也相当活跃,冯小涓的散文《铁皮在风中悲吟》获第四届老舍散文奖。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在多家重要报刊发表,有的被收录入各种地震文学作品专辑。另外,有的作家已经创作出有关地震的中短篇小说。

在谈到绵阳地震文学创作现状时,不少人认为,很多作品仅仅是停留在记录的层面,多是纪实性的史料性创作,纯文学艺术的作品数量不多,同时缺乏深度。

“如果没有文学的参与,地震灾难将很快被遗忘。”青年作家安昌河说,生活的积淀是最基本的准则。他认为,很多表现灾难的文学作品,往往不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更能让人记忆深刻。此前不久,为创作地震题材的文学作品,他曾专赴成都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多次地震,只有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而发生在1933年的茂县叠溪大地震,因为有了文学的参与,从生活的积淀中挖掘出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从而使那次地震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文学应该如何参与灾难的记录,诗人雨田认为,创作这样的文学,写作者必须深入灾难现场去倾听、去发现,这才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态度。安县本土作家帅士象则认为,虽然他们是地震的亲历者,同样需要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是对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回首式的思考,“匆忙的写作、蜻蜓点水式的写作,只能是一种炒卖,这就失去了文学创作的意义”。

评论家、绵阳市文联秘书长杨荣宏认为,作为地震灾区的亲历者,绵阳作家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悲情中,悲壮已经过去,“我们不仅仅真实地记录这场灾难,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对灾难进行思考”。

“思考人性,是地震文学创作的核心。”散文作家陈霁认为,目前有关地震文学创作的高潮已经过去,绵阳作家要做的,是对灾难进行有深度与有广度的抒写,发掘出人性闪光的部分,给后人留下鲜活的记录,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部队作家高翎认为,自然灾难过去了,但精神上的一些阴影还在影响着人们,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超越精神的阴影,通过对人性的思考,为后人树立一个标杆。

“还原事件与人性本身,这是当前地震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参加灾区绵阳地震文学研讨会的作家一致认为,地震带给大家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生命个体的生死爱恨的思考,用艺术的手段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昭示对生命、人、自然规律的尊重,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绵阳文学创作灾难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