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的旋律与视唱
2009-02-17李瑶
李 瑶
西方现代音乐是在十九世纪末大小调体系逐渐消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维观念、技法体系和风格流派等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组织逻辑。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奥地利作曲家奥诺德·勋柏格,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创造了 “新维也纳乐派”, 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传统音乐的音高关系是基于一定音程关系为有主音的调式体系,因此,视唱练耳主要采用大小调音高组织和以培养“调性感”为目的训练方法。我们知道“调性”即指调式各音对主音的倾向。所谓“调性感”不仅包含“调式感”,也包括“调高感”,两者既统一又各有侧重。调式感侧重的是依内心听觉感知调式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调高感侧重的是依向心听觉感知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
现代音乐逐渐放弃了单一的自然调式调性,“十二声音阶”被广泛运用,将十二声音阶用来建立一种彼此平等没有等级差别的音高组织,使音高关系最终摆脱了调式功能的控制。
现代音乐大多是十二声音阶的音高组织,在没有任何参照音的情况下,要牢牢记住一个八度内十二个半音中的每一个音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视唱练耳中将十二声音阶中音与音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音程”作为主要训练内容,以培养现代音乐的“音程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方法。所谓“音程感”,是指依内心听觉,感知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以及准确地把握音程距离的能力。当两个音联系在一起发音时,如果能迅速地感知异表达其结构性质和形式,实际上是把其中某一个已知音高作为了参照音,因此,无论在横向旋律音程构成的曲调中,还是纵向和声音程构成的和弦中,准确地判断和把握由参照音到“辩认音”之间的音程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音程在传统音乐中作为调式音级的基本结合形式,有稳定与不稳定之分,不稳定音级需进行到稳定音级,不稳定音程需解决到稳定音程,音程是否稳定不完全取决于音程距离的大小,而在那一个调式音级上建立音程则更为重要。在现代音乐中,音程通常是建立在平等的十二声音阶上,十二个半音中无主次之分,无稳定与不稳定之别,即使有调性中心,除主音外,其他十一个半音也是如此。由此看来,如果说传统音乐视唱练耳教学在音高上是以培养音程的稳定感为主来把握音准,那么现代音乐则应以培养音程的距离感为主来把握音准的。
现代音乐同时也被人称之为无调性音乐,是指没有调性中心,音高组织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而“自由无调性”则是指非十二音序到原则写作的无调性音乐。自由无调性这一概念,是相对传统的调性观念、调性感觉和调性呈现方法而言的。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既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也无调号和调式特征,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十二个半音彼此平等的自由结合,不采用传统的音高组织方式,避免调中心的存在,以致从谱面上或听觉上都无法感受调性的作用和领会调性的意义。自由无调性音旋律的形成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改变传统调性音乐旋律、和声、节奏等构成的方法与样式,寻找一种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有别于调性关系的音乐语言,由于自由无调性音乐放弃了调性的“结构力作用”,因此,音乐的发展更多借助于“主题”,使其成为惟一的结构力,以保证结构材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高级视唱练耳课程中,对于音高与视唱的训练是采用“十二音序列”即十二平均律半音的有序排列及其对位化组织创作无调性音乐的技法。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基本写作方法是:首先将十二个半音构成一个序列,十二个半音中的每一个音高在序列中,仅出现一次,以阿拉伯数字1至12的序数相对应,这个最初构成的序列称为“原形”,以“0”为标记。以原形序列为基础可派生出三种原形:一是原形的“逆形”,即将序列原形从后面向前排列,以“R”为标记;二是原形的“倒影”,即将序列原形的第一个音为轴,纵向严格反行排列,以“I”为标记;三是原形的“倒影逆行”,即将原形倒影从后向前排列,以“RI”为标记。在单声部音乐中,十二音序列可与各种节奏结合而构成旋律,按序列顺序每个音在旋律中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八度音区不受限制,为确保十二半音的无调性风格,需避免个别音地位突出,像调性音乐中的主音那样。因此,在十二个半音尚未完全出现之前除同音反复,音型重复等外,不能重复出现其中任何一个音。
为完整地唱好旋律,可将其中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作为视唱的基本练习,唱好十二音序列基本练习,对于掌握由此构成的序列音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唱好原形序列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练习原形序列的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形式。在掌握了基本练习这个前提下,再训练完整的视唱曲,通过结合节拍节奏,句法呼吸、音乐表现等综合要求,使视唱、听觉能力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