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2009-02-16孟菊仙
孟菊仙
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一提及要写作文时,多数学生就开始叫苦。有时教师的激情导入已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致,可一让他们自己动手写作,他们又开始唉声叹气了。写作的过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艰涩的。怎样才能让作文课堂充满阳光,让学生的习作心境充满愉悦?子永正老师的习作指导课——《考试》,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一、注重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
写作需要动力和激情,小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这种动力和激情从何而来?子老师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即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测试前于老师特别强调要按要求去做。结果,全班只有1人符合要求。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次考试并非子老师的目的,他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写作的话题。果然,当于老师让学生再一次读第一题和最后一题时,学生才明白:原来试卷题目虽然有10道,但第一题是:先认真读读每道题:最后一题是:读完以上各题,请只做第1和第2题。一时间,兴奋、喜悦、后悔、难过、抱怨……各种表情写在学生们的脸上。这时于老师让学生说说当时的心情与感受,学生个个畅所欲言,内心的真实体验一一流露。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写作也就成为他们宣泄内心情感的需要。15分钟后,学生们的初稿完成了。通过自己修改、师生共评,一篇篇内容充实丰富、情感真实动人的好文章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切都源自于老师那独具匠心的一笔——一次特殊的考试,把学生导向生活体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整个考试过程。教学情境“考试”的设计是这堂课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个情境,就没有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自然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习作。所以,正如于老师所说:“‘感受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之一。”要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说,我们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学会感受生活。有了体验,有了感受,再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的思路便会如泉水喷涌,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平等对话,让学生真心表达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于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课中,他强调学生要说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听到许多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
“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害我白写了很多字。”
“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一直在纳闷,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
“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出题都出得这么妙!”
“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我怎么没发现你于老师这么阴险狡诈?”
细读类似的语句,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他们的语言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无视教师的存在,他们不是在上课,更不是在作文,而是在无拘无束地聊天:有埋怨老师的,有懊悔不已的,有借机“损”老师的,当然也有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文教学中,一旦学生的语言感染上强烈的情感色彩,那么,这样的作文就是富有个性色彩的。
而这一效果的取得源自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真正做到了“蹲下来看学生”,放下架子,跟学生打成一片,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三、适时适度引导,让学生提升认识
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说,教师仍然对课堂教学的大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没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可能就无处发挥,至少是无法充分发挥。当然,如果教师引导“越位”,同样会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当学生进入“陷阱”之后,于老师不失时机地层开师生间的对话,于老师的语言艺术又开始展现魅力了。
“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
“老师不是说了,第一要细心,把每个字都看清楚;第二,要按要求做。”
“看到你们此时此刻的表情,我想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
非常平淡无奇的话语,却字字点在学生心上。学生掉进“陷阱”,自然会有一番感受,但那只是自发的、原始的、模糊的印象,而教师的这几句话,实际上起到了引导学生整理自己思想,使之清晰、明朗化的作用。于是,学生语言的闸门被打开了,虽然没有很多的说教,没有太多的动员,只有三个字“谁想说”却已经足够了,因为学生刚刚经历过“被骗”的过程,正欲一吐为快,岂能不说?通过互动、交流、碰撞,学生的思想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建构、生成一些新的认识。
但此时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写,而是让学生先拟一个题目,通过自拟反省的话题来梳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几分钟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力陷阱》《粗心的惩罚》《到底怪谁》《神话发生在我的身边》……由这些极具创意的题目伴随着于老师幽默而真诚的鼓励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于老师这种对话式的引导,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习作指导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应命作文,学生不可越雷池一步:前者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正因为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所以学生作文于篇一律的现象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篇篇极具个性化的作文。单从上面拟题中就可窥一斑。
四、真诚评价,让学生趣味盎然
教学中只有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激起学生心头的波澜。于老师的整堂课虽没有“你真棒”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但从“大家喜欢你才笑”“能用‘赐教一词,说明你的语文能力非同一般,读吧”等话语中,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他对学生的一种朴实、真诚的评价。欣赏他人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于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鼓励。
课始,于老师创设的“考试”情境,让每个孩子都身临其境参加这次特殊的测试,有的合格了,成功了,于老师请他们说说成功的经验;有的失败了,于老师同样请他们说说失败的教训。这些话题学生有自己的体验,他们想说也愿意说,而于老师总能抓住学生的点滴“精彩”,给予真诚的肯定、热情的鼓励。如学生说到自己“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时,于老师就说:“被人给‘耍了!用北京话说就是被人给涮了!这话很深刻呀!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你就会思考得更多!”当学生自觉地分析了“上当”的原因时,于老师说:“我题目出得不够妙,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就这样,师生、生生之间在说说谈谈的互动交流中碰撞思想,锤炼语言,轻轻松松就涌现出了一篇篇佳作。
在交流习作时,于老师更是慧眼独具:“小小年纪,思考就那么深刻,将来当老师一定优秀,说不定还当教育家,发起一场中国考试的改革运动。”“你很会表达,而且表达得与众不同,语言耐人寻味。语言表达好,说明会思考,将来一定有出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赏识,孩子们的内心暖洋洋的。脸上乐开了花,课堂上他们的表现更主动,更积极了。
这里有今小插曲。有个学生抱歉地说:“老师,我结尾写得有点潦草。”于老师说:“草稿可以潦草,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学生进一步坦言:“是作文写得潦草,不是字写得潦草。”于老师则体谅地说:“如果说潦草的话。那不能怪你,因为时间来不及让你思考。多可爱的孩子,非常懂事!”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于老师的课堂里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想说就说,想写就写。虽然是写作谋,学生讨厌吗?回答是否定的。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感谢于老师把枯燥乏味的作文课堂演绎得如此轻松快乐;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感谢于老师在课堂上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快乐!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