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2009-02-12赵志靖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

周 静 赵志靖

摘要 在对70余本“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2-0022-02

自1978年在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前身)以来,我国在高等学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自开设以来,该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转变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该课程总体上还未摆脱传统模式,存在的矛盾日益突显,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方面。为给大家提供一点实实在在的参考和讨论材料,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进行调研,考察当前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 教材的收集情况及现状分析

此次共收集到70余本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所选教材是否是公共课教材以教材自身简介确定),大体反映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现状。

1.1 教材出版的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处于持续阶段,1995年以后,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朝气蓬勃、前所未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2 教材建设缺失总体来看,这些教材基本体现了与时俱进,及时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缺失。

1)多数教材仍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编写形式与方法单一。许多教材仍把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采用“循序渐进”的编写形式。虽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使教与学充满亦步亦趋的节奏感,但面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需求,这一形式在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编排的灵活性方面的缺陷日益突出。就编写方法而言,与国外教材相比,在教材的视觉设计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国外教材大量使用彩色印刷,难点、重点采用不同的颜色,在页面设计方面对留白精心处理;教学设计方面,国外教材编写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采用学习者熟悉的语言、案例,在抽象的原理与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这些恰恰是国内教材所缺少的。

2)教材内容庞杂,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许多教材内容从基本概念到教育技术运用,从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开发、课程开发到教育技术管理等,显得比较庞杂,且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教育技术公共课面向的是各种专业的师范生,因此教材应当有别于专业课教材,应具有普适性,且内容不应过于专业和精深。

3)教材建设的人文关怀缺失。翻开教材的前言,大多数教材都提到教材编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但在实际编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例如,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尤其是信息伦理教育欠缺,但教材恰恰忽视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2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及当前国外教材的特点,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2.1 教材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材中,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某些潜藏在人身体内部的东西引导出来,让潜质转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材建设要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性学习,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给学生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教材内容。正如谭浩强教授所说,“要对读者的基础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切忌贪多求全,坚持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1]。

2.2 教材建设应贯穿建构的观念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教材要帮助学习者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即促使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可以使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更有趣。

每个人在接受教育技术学习之前都已有许多关于教育技术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知识与经验,教育技术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此为基础,并可以通过设置“自我评价”“问题反思”“个案研究”等具体栏目来促进师范生以建构主义的方式学习教育技术,使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不断建构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和教育行动哲学的过程。

2.3 教材建设应注重实践的品质教育技术教材最大的作用应是有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加强教材的实践品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选题的现实性,教材应更多以中小学教育的本体问题为研究重心,直接对教育现实作出回应;2)案例的情境性,教材应提供更多的有关课堂教学、学生心理、教师生活的案例,让学习者感觉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场景中;3)策略的实用性,教材应提供更多有关教育教学的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可以是来自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可以是经验总结的成果。

2.4 教材建设应注重学习过程设计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的教材编写强调概念、原理、法则和结论,即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学习过程。新课程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强调过程学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习过程,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教材编排除了各种概念、原理外,还应将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方法、步骤、运算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内容包含在教材中。强调过程学习,无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意义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写书者的心中要想着读书人[N].中国计算机报,2000-08-22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课分类分项教学安排的实施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