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代魔幻电影看东西方文化传输的逆差

2009-02-12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高 路

[摘要]作为“娱乐至上”的商业化电影产业,魔幻电影随之在国际上的迅速兴起,在实现文化传输功能上凸现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近年来魔幻电影的创作潮流中我们不难看出东西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不仅体现了东西方电影制作技术上的不平衡,也展示出了东西方文化传输上的逆差。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我们不仅要反思造成逆差的原因,还必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缺失和不足,并寻找出扭转这种逆差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魔幻电影,文化传输;文化语境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中写道:“电影和意识流一样,似乎都给人提供一种深切渴望的解脱,使人从日益增加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机械世界中解放出来。”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随着拍摄技术和拍摄题材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个类型化的电影形式,而近几年魔幻类题材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更是建立在高科技电脑特效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基础上,创造出视觉神话的经典案例,数字化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原本就充当着“堂。吉珂德所迷恋的骑士小说”般角色的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造梦”产业时代。其“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另一方面对传统的电影美学提出了挑战”。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部科幻题材影片《星球大战》就是首次使用数字化电脑合成技术拍摄完成的里程碑式的电影。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被归类为科幻电影的影片凡看过的观众都知道其讲述的故事是建立在一个完全架空、虚构的架构之上的,其故事背景和之中出现的各种外星生物和神奇机械等形象在历史与现实中完全找不到渊源。其实现在看来,这部首次成功运用数字化电影特效的影片应该被视为魔幻电影的先驱更为贴切。先进技术的完善决定了西方(尤其是好莱坞)制作魔幻电影的优越性,经过上世纪末二十多年的历练,拍摄魔幻题材影片的数字化特效技术突飞猛进,以至于进入新世纪以后,魔幻电影的生产仿佛潮水一般的涌来。《哈利·波特》、《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魔幻电影的鸿篇巨制相继出现,而且从前期宣传到上映都极具人气,很快便形成了占领电影市场巨大份额的高票房类型电影。

熟悉西方魔幻主义文学作品的读者都知道,被搬上大银幕的这些魔幻文学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中古时代的欧洲文化为背景,贯穿着神秘主义色彩浓厚的古代欧洲魔法、鬼怪和巫术等元素;在“善与恶”的主题架构下描写战争,决斗以及救赎的传奇故事。即使故事是发生在现代社会(如《哈利·波特》系列等),这些魔幻元素仍然取代了现实科学成为故事的主要元素。在巨大的魔幻浪潮面前,西方,尤其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制作产业凸现出来的优越性有目共睹。而其与随之带动起来的东方魔幻电影间形成的巨大对比和悬殊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无论是普通的观众还是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对此都有强烈的感受与体会。在面对西方电影工业强大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西方文化在对东方世界的输出过程中占据的强势地位,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出在哪里?东西方魔幻电影在文化上的差异又在哪里?东方魔幻电影有它脱离西方魔幻电影影响的独特道路吗?……这些问题随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一、西方文化元素的输入优势

当前,奇幻在文学影视中的兴旺,有突出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有文化输入的特点,一百多年以来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社会强势的侵略与传播不仅造就了一个殖民地遍布的东方世界,也从实用主义技术认知人手进行了对东方社会从物质接受到文化认可再到价值观转变的改造,从而为长时期的“东方从属于西方”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在文化上造成的现象正如萨义德所说的“亚洲通过欧洲的想象说话并且由于欧洲的想象才得到表述:欧洲取得了对亚洲——大海那边‘另一个敌对的世界——的胜利”那样深入到东方人日常的文化生活当中。欧洲文化传统中的诸多文化元素被东方人接受、推广甚至推崇。

西方文化多多少少成为东方现代传统的一部分的现状也就决定了东方观众当下接受西方的文艺、影视基本上无障碍,尤其是青少年。这就为西方文化元素的输入创造了明显的市场优势和文化心态上的优势。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极具想象力的神话意象和传奇故事也被东方人熟悉并认可,甚至进入到东方人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譬如圣诞老人的形象与传说随着圣诞节在非基督教传统的东方国度盛行以来也早已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相反,东方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物形象和传说,反倒被大部分人忽视甚至遗忘。譬如中国传统端午节时关于屈原的形象与故事已少有人提起。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不能不感叹西方文化输入优势的强大,也不能不对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等魔幻元素做出客观的认识与分析。

二、东西方魔幻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对比

1欧洲魔幻文化语境的幗起。

(1)魔法文化构建的神话意识背景。魔法文化来自于欧洲的巫术文化背景。其在西方魔幻主义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魔法世界的建构出现在西方童话、传说等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这些在随着西方文化对东方世界的侵入性影响中被大部分的少年儿童所接受,并以此构建出自身的神话意识系统。而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形态也逐渐被其取代,近年来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电影的盛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目前已出版了七部,几乎部部热卖,大受欢迎。在小说出现空前盛况的同时,以小说为蓝本制作的高科技电影也陆续上映,从而又刮起一阵电影热的旋风,这股由文学作品和电影及相关文化产业组建起来的魔幻热潮在亚洲地区受到的欢迎丝毫不逊于欧美读者和观众对其的狂热激情。

《哈利·波特》的故事结构其实很简单,即身负父母被害之仇恨的孤儿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里历经各种艰险并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一些经典欧洲文学形象的影子——《雾都孤儿》中的奥立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等。而在小说中出现的魔法物品、神奇生物等又都可以从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以及欧洲民间传奇故事中找到对应,这些魔幻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和形象通过电影的数码创造和还原,从视觉上展现在《哈利·波特》电影观众的眼前,使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吸引观众的眼球,到引起观众对欧洲魔幻传统的兴趣,再到促使观众对欧洲传统文化语境的接受。这个过程中魔幻电影起到的文化传输作用功不可没。

(2)浪漫骑士情怀与宗教救赎文化的影响,以好莱坞为首的欧美电影工业在展现其高科技电脑特效技术方面最为偏爱拥有宏大场面的故事主题。因为对大场面和细节的塑造才能充分体现其电脑特效技术的强大优势,发挥其电影工业的长处。在魔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作品也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两部无疑就是托尔金的《指坏王》和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时至今日,《指环王》三部曲已经全部上映,而《纳尼亚传奇》的第二部也已经上映。《指环王》系列三部魔幻电影被誉为魔幻电

影的里程碑。其中的第三部《王者归来》还将11项奥斯卡大奖收入囊中,并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

在以《指环王》为首的这些魔幻电影中,有几个元素是其具有的共同特征:拯救世界的骑士、毁灭世界的恶魔以及信仰的迷失与重拾。这里面包含了英雄成长的主题和宗教救赎的主题这两个欧洲传统文化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英雄成长主题源于古希腊英雄史诗。一般说来,完整的古希腊英雄史诗应该包括:英雄成长、受难、历险、追寻的全过程。”在这种模式下诞生出来的英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以骑士为身份的西方英雄在东方观众的意识中很容易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侠客”形象相联系。且在影片中英雄形象最后的功成名就也弥补了东方“侠客”文化中孤僻、流浪的宿命色彩,更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基督教文化中的救赎情结在西方魔幻电影中始终是处于故事主线中的要素。救赎不仅是为了救世,也伴随着自我拯救的产生与发展。基督教文化用救赎把爱的含义从苦难中吸取出来,成为魔幻电影中引起观众感动的重要情结,也衬托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题,使宗教信仰的魅力在电影的光影间从观众的观影情感上得到升华。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受难上帝之秘密,不外就是感情之秘密,一位受难的上帝,就是一位感情的、富有感情的上帝。”感情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力量。把具有普世性的救赎文化情结贯注于魔幻电影的故事主题中,在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不知不觉间把西方宗教的文化理念传输到每个观影人的心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东西方魔幻文化“质感”的差异性。

电影是感官的艺术,尤其是视觉感官,而视觉文化早已随着现代消费时代的到来成为构建我们日常生活印象的主角。“新的视觉文化——摄影术、广告和橱窗——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与经验,不管是‘视觉的狂热,还是‘景象的堆积,日常生活已经被‘社会的影响的增殖改变了,”魔幻电影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其实就是在视觉感官的“质感”上下工夫,还原想象中的形象。东方传统神话中的“质感”与西方相比处于不同的审美类型。以《指环王》三部曲为例,恢弘的战争场面是提高观众观影积极性的重要元素。而在战争中从人物的穿戴,服饰到各种武器的造型、质地都做到了充满质感的真实性。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魔幻生物之间的互动,都有着这些极具真实质感的道具和特效为中介,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也增添了观众心中的真实感筹码。用一个字来概括其质感的特点就是“实”,这也是西方魔幻文化的整体神话意象特征。

而东方传统神话体系則更为偏重于“虚”的意象形式。具有东方特色的优秀魔幻文学作品充斥着诸多缥缈、虚无的形象特征。譬如“神仙”、“狐鬼”等变化多端的神奇形象,其本身就具有一种“反质感”的特点。纵观目前已经出现的亚洲魔幻电影作品,在描绘这些经典东方魔幻形象的时候都存在着质感不明,或者为了视觉冲击照搬西方魔幻“实”的质感贯之于其上而显得不伦不类的弊端。这既很难起到激发观众认同感,又难以还原魔幻形象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也曾有亚洲的一流导演做出过努力,例如徐克执导的《新蜀山剑侠传》等,但由于经费与技术方面的种种原因,虽经过两次拍摄,但仍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从而也影响到了电影的商业收益。

对比看来,魔幻文化“质感”的差异性也暂时决定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东方魔幻电影很难在影片的观感上与好莱坞为首的西方魔幻电影相比。现有电影语言还没有为东方魔幻神话元素找到最适合的视觉呈现方式。

3东方魔幻电影语言的不成熟。

由于视觉文化在当下的强势,吸引国人也尝试用画面和影视的方式来呈现东方的玄幻想象,相对于西方大片,我们原有的尝试。例如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在技术上都显得比较落后,于是出现模仿西方大片同时又试图糅进东方元素的作品。其缺失在于,其电影语言还没有为东方魔幻神话元素找到最适合的视觉呈现方式,成了大杂烩式的作品。

以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的魔幻影片《无极》为例,从整个故事情节结构到各种人物形象和道具的设置都存在着意象混乱的问题。譬如影片中的神形象——“满神”,从装扮上看其接近于中国传统道教故事中“衣带飘飞”的神仙形象,但却有着古希腊神话中命运女神一般的性格。其不仅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仙人的“洒脱”、“慈祥”的气质,反而显得“嚣张”、“狰狞”,带给观众明显的混乱感。而男主人公的服饰、语言,皇宫的格局等都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所以从影片上映后受到众多批评和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恶搞”桥段至少可以说明,国内的观众难以接受这样矛盾而混乱的电影语言设置。相比之大部分西方魔幻电影语言中较为纯粹的西方民族文化形象和语境,观众的选择也可以说明大众在接受上的认可。

三、魔幻电影对东方文化传输弱势上的扭转应起到的作用

新世纪魔幻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亚洲电影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魔幻主义的文学和电影都是以神话为原始题材的艺术类型。而神话是每个民族都拥有的精神财富。无论希腊神话也好,印度神话也好,都充分地层示了人类先民所拥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世界及后人的启示。东方的神话体系中有着许多神奇魔幻形象与故事,其浩如烟海丝毫不比西方逊色。最突出的莫过于我国《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匪夷所思的珍禽异兽以及悠久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传奇故事。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极具表现力的想象正是可以推动东方文化输出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对于如何有效的输出东方文化,我认为至少有两点需要做到:

1发掘地方知识的普遍性——在观念和价值上,寻找那些与人类普泛价值一致或能够兼容的因素,在表现方式上发挥民族特点,人类的普泛价值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宣扬这些普泛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得到东西方接受者认可的关键要素,东方魔幻文化中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伦理主题与智慧和探索的文化观念也能够引起西方观众心理上的共鸣。而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魔幻形象和氛围对于西方观众来讲不仅有着浓厚异域色彩的新奇,也把民族特点包含其中。在文化传输的表现方式上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2发挥通俗文化的作用,由于受众面大,通俗文化在文化输出中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通俗文化建设中应同时具有民族意识和国际视野。好莱坞把美国梦推向全世界。就是一个例子。在当下的消费性、娱乐性社会中。魔幻电影对于发挥通俗文化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有着范围广、年龄跨度大的特点。魔幻电影的视觉冲击对绝大部分的观众都有着娱乐刺激的效果,而其商业化的制作和体现的普泛价值又能够被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所认可。作为通俗文化一分子的魔幻电影中带有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魔幻元素不仅是民族意识的体现,且为建设通俗文化,开拓通俗文化的国际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综合看来,魔幻电影先天具有为文化输出提供实施平台,为文化输出做出有效贡献的优势。对于扭转东方文化输出上的弱势,发展真正具有东方特色的魔幻电影的制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电影是视觉时代人类想象力的载体,也是文化融合、传播的媒介工具,麦克卢汉一再强调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启示的是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就是人对自身感官的利用和开发——从单一接受进入多元化接受的广阔途径。而在接受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文化传输状态也在电影的制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娱乐至上”的商业化电影产业,魔幻电影的崛起也一样在实现文化传输功能上凸现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我们从东西方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中体会着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传输的逆差,这不仅能驱使我们去认识、改善造成逆差的现状,也为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事业提出了批判和反思。而改善的方法,则需要我们从广大观众到电影文化的研究者来发掘和试验。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