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电影与现代四川期刊抗战文学传播研究

2009-02-12黄群英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传播

黄群英

[摘要]从传播角度解析抗战电影与现代四川期刊文学,能寻求到时间变迁中情感的大转移,传播效应的大变化、传播语言的相似性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的历史,因创作者主体感受、时代的悬殊,就有不一样的情怀,但都真切把握住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彰显了爱国的热情,传达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探讨其传播中的异同,会对不同媒介传达抗日主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抗战电影;抗战文学;四川期刊;传播

抗战,作为特定历史事件,已永远载入史册,而作为传播媒介的电影与期刊,却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向人们倾诉着那苦痛而不堪的过去,彰显中国人民顽强的精神风貌。考察抗战电影与作为当时大后方的文化中心四川重庆的抗战期刊文学,能寻求到抗战主题因不同传播媒介、传播时间的差异而获得不同的时空效应,更深入地直面抗战题材因传播而产生的意味深长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启蒙”与“救亡”的主调演变为“民众”力量的讴歌

“五四”时期,文学启蒙的目的“重在国民性的改造,从而最后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这恰好说明它仍未脱离‘以天下为己任的愤世忧国的文化传统;相反,倒是在更深刻的悖论中显现了文学启蒙中现代化主题的内在复杂性和现代化”。而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国统区的重庆,因期刊纷纷迁至此,再加之大批作家流亡到此,故四川期刊文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肩负起民族救亡和民众启蒙的双重使命。四川期刊充分利用传媒的力量,把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文学的样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

抗战时期重庆文化中心的建立,因为全国性的文化团体、文化机构、文化生产部门纷纷迁到重庆,正如冯乃超当年所指出的,“在完整区域的总后方,文艺活动应当有努力加紧的必要,由于出版条件的具备,优秀作家的集中,那儿应该是指导中枢的所在”。当时重庆刊物多达900种以上,文艺刊物有内迁的《抗战文艺》、《文艺阵地》《七月》、《青年文艺》,以及新办的《文艺战线》、《文学月刊》、《文坛》、《中原》、《文哨》、《文艺杂志》等,全国著名的文艺家和重要文艺机构在重庆汇聚一处,使得重庆成为战时文艺生产当之无愧的中心,抗战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都有长足的发展,启蒙之路一直与救亡的反抗侵略之路结合一起。重庆期刊的抗战文艺的重要成就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把启蒙与救亡结合在一起,而当时的作家们大都沉沦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无比真实地体验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和经历了苦难的人生,更加关注现实生存境况,更加忧国忧民,造就了四川期刊抗战文学的辉煌。

抗战电影,经历了不同阶段,最初,拍一些抗战新闻和纪录片。当时中国的两大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摄影场都在重庆。据王为一回忆,“抗战期间,由于胶片困难,影片制作量很少,于是,两个制片厂都成立了剧团,组织话剧演出”。随后,产生了一批口碑好、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优秀影片,《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众多抗战影片展现的是民众不竭而又磅礴的反抗日本侵略的力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显然,当时的四川期刊抗战文学肩负了巨大的历史使命;而抗战电影,更多是讴歌群体和个人的英雄行为,承载的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表现。

二、及时性与长效性的传播效应

现代四川期刊抗战文学,因传播的及时性,当时的读者容易受到作品内在的精神文化氛围的感染,表达“抗战主题的作品都清新、自然、充满张力。使读者一下子就可进入文章的情感活动中,分享忧伤与欢乐,使读者的审美激情发挥到最大限度,心灵的激情和精神的超越由此被点燃和完成。四川期刊抗战文学密切关注到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生存和命运,表现他们为捍卫领土完整和做人尊严所付出的努力,启迪了更多的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期刊的及时传播鼓舞了当时的人们,完成了对文学本身的超越。

抗战电影不断地产生,差不多每个时期都有立足本土化的经典的抗战电影。当我们欣赏影片时,我们为主感动,为之流泪,由此也使我们体验到某种淋漓尽致的快乐的痛楚,通常被众生视为畏途的苦难因时间的磨砺便具有平和的气度。苦难不再仅仅是肉体的一种折磨形式,而是精神吐俗之上的再生、平静、清澈。观众会对历史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对中国和人类当代生存景观的感悟,会鼓励人们战胜困难,提升人格与完善自我。把个人命运和时代背景推及到人类生存的本身上去思考。

当时的四川期刊抗战文学,让人们通过作品,看到了诗人、作家们、戏剧家们内心的悸动和一颗痛苦、悲悯、强烈渴望救赎的灵魂。作品从个人体验出发,上升到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照。催人奋进,让人清醒,促使人们坚定地执著于抗战,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期待和召唤使抗战文学执著于现实,无论如何都无法拋开那种使命和责任,

抗战电影,多了历史的沉淀,在现实的关照下,多了些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在飘逸和充实、柔和与刚健、虚幻与真实间,寻得生命的意义,探寻人类的生存,情感就更深邃悠远。

三、大众化的语言表达

抗战初期,四川抗战期刊文学充满激情的呐喊、抗争,的确给文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一直受到青睐和关注。而事实上,抗战文学因为要启发民众和担负起救国图存的重任,有的更偏重时代的使命是事实,但也有不少作品能兼顾到文学本身的特性,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把当时中国人的各种情绪和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深挚真切。

而抗战电影,即便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人物的语言也是朴实的、大众化的,无论是张嘎、赵虎、高传宝、刘洪。观众会对他们的言行感到真实、亲切,因为他们的言语中透露着机智,同时,又不乏普通人的质朴。所以这些英雄显得可亲可敬可近。正因大众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的塑造,许多优秀的抗战影片家喻户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给众多的民众以启迪。

现代四川期刊抗战文学与抗战电影,很多作品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给人呈现的是实在的感受,为激情所震撼,其大众化的语言,让普通百姓也会了解其作品,对作品产生深切的关注,而产生深刻的心灵震动。

四、直面现实的独特书写与反思历史的深刻传达

现代四川期刊的抗战文学,更多的是直面痛苦的现实和生存的苦难意识,大部分作品是对残酷现实的严厉拷问,包含着一颗热切的心灵:呼唤人们对罪恶的认识,并告诉人们,那些不断衍生的罪恶行径还在不断蚕食我们的生存地盘和心灵,企图唤醒那些善良而又蒙昧的人们起来斗争。这些作品直面现实的背后,更多地表现了作家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作家的真情实感。

而抗战电影,更多的是对如烟往事的描述,因此,历史在编导的创作中呈现为写实与理想交织的审美状态。现实历史的面貌与主体意念在创作中达到和谐一致。引导大家、鼓舞大家。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完成对那段历史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反观现实,实现电影艺术的审美创造价值。很多抗战影片不再把苦难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作品超越了苦痛,把中国人的悲壮情怀、老百姓的觉悟作为展示的重点,用这种思索来烛照现实人生无疑是积极的,它要让你仔细体验中国人如何面对苦难、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同时利用这种体验,在充满复杂艰难的旅程中,中国人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强大自己,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抚慰和升华。

抗战电影与四川期刊抗战文学,因传播不同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不同的社会效益,在深广的抗战历史背景上,书写了独特的文化蕴涵,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传播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