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

2009-02-11段大勇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增强大学生

郭 彬 段大勇

[摘要]环境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阐述环境意识的内涵,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环境意识 大学生 增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5-0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于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西方发达国家不断爆发环境保护运动,作为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环境意识应运而生。环境意识是一个综合体系,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它最终体现在保护环境的行为上[1]。环境意识包含人们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即认识意识,以及人类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主动调整其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即参与意识[2]。环境意识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与环境关系的意识、环境问题的意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等等。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的环境意识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多层次上的环境政策、管理水平和执行状况,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增强中国国民的环境意识已迫在眉睫。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环境意识”早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并马上成为全国极为关注的问题,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进而,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首先应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带动整体国民环境意识的形成,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笔者于2008年5月,对大连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环境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0份。被调查者涵盖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覆盖理工类、经管类、文史类三类专业。调查问卷的问题中,包括消费行为、生态管理行为、说服行为和公民行为四个维度。问题的设计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又紧紧围绕着环境行为这个主题,基本涵盖了当今世界面临的能源、水资源、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对问卷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在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好,环境态度比较端正,能够正确区别环境行为的优劣;但是环境参与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好,对公益性的环境活动重视不够。环保人士将人们环保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浅绿层(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中绿层 (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深绿层(侧重于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3]。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大多数还处在浅绿层,他们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但对具体的环境知识、制度、法规不甚了解。有必要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措施:

首先,环境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应将它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渗透到各学科中。大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保护大类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多数高校已经实施)。这样,让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及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4]。另一方面在基础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与环境有关内容的讲授是非常必要的(有极少数高校做到)。例如化工、材料、能源动力等专业的大学生,如果在老师的授课中了解到哪些废物、残渣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节省原料和能源的重要性,同时又熟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进而让学生自觉地考虑本专业领域应如何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那么,毕业后在其实际工作中就会受到影响主动地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以上做法可以保证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连续性,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而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际与国内的环境问题及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具有环护精神的新型人才,对今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其次,应在高校中注重环保氛围的营造,校园环保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学校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在学校的领导下积极发挥鼓励团委、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的导向作用,积极的经常性的组织举办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如环保知识普及讲座、环境问题及危害展览、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环境法律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了解相关的环境知识,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同时学会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或有损于环境,要通过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曝光不良环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荣辱观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从而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

增强环境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即将环保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中。意识转化为自觉地行动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实践。因此,就要倡导大学生从小处做起,从自觉保护校园环境开始,勿以善小而不为,最终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4):8-9.

[2]李红梅、衡阳,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现代环境意识的整合[J],理论导刊,2006.10:39-40.

[3]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 年第1期.

[4]王露璐,浅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6-68.

猜你喜欢

增强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学生参与课堂的措施探讨
共产党员要增强信仰定力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增强后进生自尊心 做好教育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