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2017-01-16肖艳
肖艳
摘要:语文是作为一门有生命力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学科,它的生命已经渗透进我们的骨子里,不断的生成一种雨流,语文学习应该是在一种活生生的动态环境中进行教学的。在新课改的呼喊下,语文教学是以一种人文精神的呼唤让充满着生命温暖的课堂进行下去,使我们充满着崇高人性的对话课堂呈现出来。
关键词: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观察我们的行为,很多老师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学生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目标。语文课堂中始终没有解决的几个问题很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眼前:1.把重点放在思想教育上却把生活乐趣给忽略了;2.重知识积累却忽视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3.重教材教育却放松了学生的表达热情。语文课堂总是缺少了一点人情味,并没有把“教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所以,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要把学生作为培育的主体目标。引导他们在语文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孩子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活动和生长。
一、有情感、活力
利用教材的内容来刺激学生的情感态度,比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的强烈,要让学生反反复复的朗读,让孩子们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但是并不能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让孩子们从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在第二段内容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只把焦点放在小金花失去妈妈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对敌人的憎恨,却忽略了失去妈妈的伤痛。所以学生在朗读这段课文时,要让学生带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寻找能表现小金花伤痛的词语,还要引导孩子们对各个语句所要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就能体会到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悲痛而深埋于心底,也就理所当然的把仇恨转向了敌人,把悲痛转化成力量,立志一定要为母亲报仇。学生理解课文后也就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情感,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要利用自己情感教育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祖国古迹,孩子们的乐趣都比较高。随后老师就可以热情的告诉孩子们,我曾经在国外亲眼看到的的一些外国朋友,一群一群的不怕千里来到我国的万里长城。站在长城之巅,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联系起来。丰富的情感洋溢在我们内心深处、民族之间的骄傲洋溢在我们心尖,连自己也仿佛身在期间,学生更是一下子被吸引起来,带着对长城的了解进入教学情境中,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入到课文当中去。
3.书、学生自己读;问题、学生自己提。教学一些代表性的语文课文,可以采用“以朗读来刺激学生的激情、用声音传达情感”等教学方法,并且要和“导语调动情思、激发学生的情思”等方法相结合,激励学生对阅读兴趣的强烈情感,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浓厚情感进行品析,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就可以看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学习贵在提问,会读书又能提问题是学生认识进步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聚集,从而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的深入发展。我班上的学生就很爱问问题,学课文的时候贵问词语词语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这一时间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
比如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待到成熟的时候,老师可以创造这样的情境:晏子从楚国胜利归来后,齐王会问什么呢?百姓又会说啥?等一些问题让学生经过思考,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样课堂的氛围就活跃起来了。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也就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二、有发展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有几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语文课应该要根植于现实、面向全世界。语文教学是一门非常注重语言的累积、情感启示和运用,加强技能性的训练,给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继续发展。
实验证明,适当的文字语言训练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情感技能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一节课的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要明确适度,要把教材特点体现出来,还要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老师要学会选择和组织。把一些课文中比较有节奏感的修辞语句适当的给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讲解。
1.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在《小珊迪》一课中,小珊迪为了坚守自己的诚信把自己的生命都付出了,他离开了,可是小利比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也没必要,但是学生对此比较关注,我想作者把这个空白处留下来就是希望读者可以进行大胆的联想吧。
2.培养学生的求知思维的创新能力。思维的创新能力指的是标新立异,对原本的定势思维的批判。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他可以把固有的新颖性表现出来。创新能力是儿童的天赋,他们可在其中的表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引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把每个学生不同的争论展开讨论,把盲目从众、被动听讲等回答问题的局面打破,让学生的常规思维打破经验的禁锢,使学生的脑袋里不断的得到新的答案,真正走进“创新”的世界中。
总得来讲,教育是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形式存在的,永远不会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永恒的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氛围,也给教师制造了很大的挑战。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努力大胆的去接受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归纳总结,追求更大的创新思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无限活力,把它变成学生爱学、好学的课堂,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时语文课堂永远不失生命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