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2009-02-10张业海
张业海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尤克·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情感是教学的起点又是目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用情真意切来撑起语文的一片朗朗天空。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感情诱发下产生的。叶圣陶先生说:“思想绝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叶老又说:“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学之效果,宜于此求之。”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在学生内心情感驱动下的主观能动的发展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思想教育得到更好渗透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这里的“觉悟”“情操”“品质”,都同“情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感的变化乃是思想、观点变化的标志,情感是心灵的窗口。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寄予希望、抒发感情、探究哲理、赞美自然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爱国感情、浓浓亲情、亲近自然……”都是人类的高尚情感,是作者被生活激发起炙热感情的产物。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令他们自发地接受这种教育,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沟通、融合。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提高
人们留心就会发现,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有极高的悟性,因此我们认为要提高人才的素质,必须提高人的悟性。对于学生而言,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中学阶段是其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悟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进行,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真实的情感,不加粉饰的情感才是良好语感形成的基础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和逻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情感在协调左右脑的功能上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大脑在完成一个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忽视生动l的情感教育,那么必然会影响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必然压抑、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利用情感机制,巧妙地将学生认知情境结合,从而达到平衡、协调左右大脑的功能,有利于训练他们的感知、直觉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潜力,更容易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文教学相对来说,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发展,使之互相促进。
(五)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中外情感教育理论得到发扬
从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的主张和我国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看,“情感陶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可见仁德是包含“爱”和“限”这两种情感的。宋代教育家王安石明确地认为,国家人才不足,是由于陶冶教育不得其道所致。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是中国,外国教育家也很重视情感教育。例如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要有所节制。”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
我们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但体现出课文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课文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去体验一种叫作“爱”的情感因素,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渐渐懂得了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因此,当新的教材以这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我们只有好好把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这是新教材赋予语文教改的最大财富。
(二)以理育情
情感以认知为基础,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要求,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具有实际效果。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所以,我们强调以理育情,情理交融。
(三)以境育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场合下产生的。情境主要是指某种富有色彩的活动,造成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
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岳阳楼记》时,组织学生配乐朗诵这篇散文。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洞庭湖与岳阳楼中,仿佛与范仲淹一起感悟“忧”和“乐”,走进“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那独具匠心的对句“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两种不同意境,在配乐诵读中演绎内化,学生能感悟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学生在动听的诵读中获得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2画面渲染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少,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提供更多画面内容更丰富的图片,展现给学生的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笔者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找了一些黄山的图片资料,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境界里。笔者再问他们有何感想时,有的说:“这简直是人间仙境,我很喜欢这里。”有的甚至说:“我真为祖国感到骄傲。”
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他们边读边想象,朗读声中充满自豪与骄傲,满怀着对眼前景物的赞叹。这样,学生的真切感情得到了很好地流露。
3实物演示
教师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蛔,歌唱我们的生活”等句子后,将小作者要变的这些事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4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如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在结束前笔者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孔子都困惑的问题。
5想象促情
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只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便可根据语言描绘和各种教学媒体的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在头脑中组合成新的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从而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如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课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父亲挖掘的具体动作,只写出了时间之长“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是怎样的挖掘使父亲满眼血丝,满身血迹的。学生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孩子说父亲可能是跪在地上拼命地挖才导致浑身血迹的;有的说父亲可能被石头、瓦砾砸伤了,可还是用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着,呼唤着儿子……在想象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山一般坚定、伟大的爱,也激发了他们心中对自己父亲的爱。
(四)以情育情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激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正如贺拉斯所说:“必须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1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时,要先有“两情”相容,才有“三情”共鸣。“两情”是指课文中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只有这两种情感相容,才能为学生产生情感创造条件。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于是产生“三情”共鹏,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可以采用“移位入情”的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去体验,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
2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善于用评价激情
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对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首先要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只有具有时代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其次词汇要丰富,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为教师创造风格不同的教学语言准备了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课,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的重要手段。
(五)以动育情
情感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所以情感教学要从实践开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动育情。如学课文《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比比拱桥和平板桥,哪种桥的桥面承受力大: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最后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赵州桥的设计。用眼看,用脑思考之后,学生真正明白这种设计当时在建桥史上确实是一个创举,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崇拜之情。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语文世界里为学生撑起一片朗朗的天。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诱人的魅力,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