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对话教学

2009-02-10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师生意义文本

王 飞

毫无疑问,语文对话教学是师生、文本、环境诸因素合力营造出来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游戏”,这样的对话教学必然表现出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神采飞扬和洋溢个性。语文对话教学发生的条件、运作的过程和达成的目的是本文论述的重心,因为揭示这些问题会有助于推动语文对话教学的进行。

一、语文对话教学发生的条件是“向心运动”

语文对话教学发生的条件是师生面对文本所引发的“向心运动”,语文对话教学之所以会产生对话的机缘,之所以会形成对话的诉求,之所以会呈现对话的效果,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师生面对文本所引发的“向心运动”。没有师生面对文本所引发的“向心运动”,就不会有语文对话教学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向心运动”促使师生内心深处产生诸多困惑与质疑,譬如,文本究竟写的是什么,文本究竟写出了什么,文本究竟隐含了什么,文本究竟是怎样写出的,文本究竟还有没有别样的写作可能性,文本究竟有哪些内容和写法契合了师生的精神诉求,这些困惑与质疑不断澄清和不断解蔽,语文对话教学才会真正出现异彩纷呈、妙不可言的“精神游戏”。靳玉乐曾说过:“对话教学是师生精神相遇和经验共享的过程。”正是师生精神相遇和经验共享的全过程产生了师生心灵深处的悟性、洞见和智慧,由此战胜了上述诸多困惑与质疑,师生的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这种“向心运动”也会促使师生形成理解与共鸣。凭借文本思想意蕴的召唤与指引,师生不断排除浅见和谬识,为文本的意义内涵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凭借文本结构的暗示与诱导,师生不断摆脱偏狭和孤陋,为文本的意义排列找到了理想的选择方式;凭借文本语言张力的启发与催逼,师生不断远离幼稚和简单,为文本的复杂意蕴找到了言外之音、话外之意和文外之情:凭借文本情感世界魅力的感召与唤醒,师生不断克服偏执和任性,为文本的情感世界找到了绝佳的感触、联想和暗示。由此形成的理解与共鸣集结为文学的力量,恰如夏丐尊所言:“文学作品对读者发生力量,要以共鸣作用为条件。”

这样的“向心运动”还会促使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与信念,这样的人生信仰与信念诱导于文、形成于心和作用于人。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传承百代而不灭,是由于读者从中发现了人性的光芒和人格的尊严;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传承课堂之上备受师生青睐,是由于师生从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乐趣;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传承师生心中而令其感动,是由于师生从中体验到了文学能够改变人性和熏育人情。

语文对话教学凭借如此“向心运动”获得了向人的精神内在性无限接近的机会,福禄培尔曾坦言:“语言表现生命本身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致力于把生命揭示出来,并实际上在揭示这样一种生命。”师生凭借“向心运动”确实能导致精神境界的上升。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是“意义再生”

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是逼迫“意义再生”并促成“意义再生”。因为“意义再生”的出现会给师生呈现出幸福的精神愿景。周作人强调过:“单依文学为谋生之具,这样的人如加多起来,势必造成文学的堕落。”语文对话教学正是凭借着诸多永不沉沦、绝不堕落的经典作品开发出适宜师生的精神愿景。

师生通过语文对话教学萌生的文本意义不再是作者初创的意义内涵,也不再是师生既往的意义理解方式,而是比作者更了解作者、比读者更了解读者和比自我更了解自我。之所以会形成如此新奇而又陌生的意义内涵和意义理解方式,既不是因为作者初创的意义内涵杳不可寻,也不是因为读者既往的意义理解方式玄不可解,而是因为师生通过合力叩问出来的意义和意义理解方式打通了过去、当下和未来。文本意义的往昔暗影渐远渐淡而消逝了既往的消极色彩,文本意义的当下光晕渐强渐亮而融入了当下的时代精神,文本意义的未来光环渐飞渐高而超越了现世的幸福追逐。陶醉在如此“意义再生”的精神境界之中,师生又怎么不会对未来人生的幸福产生诗意感动?

语文对话教学“意义再生”过程的实质内涵是“以文度世”和“以人察己”。经典文学的意义世界所流露出来的人性脱俗之荚、人格卓然之美和人情纯真之荚,对于师生而言是最美最亮的洞悉烛照当下世态人情的“镜子”,总能够从过去或当下诸多缺陷与遗憾中将本真完美的未来精神世界复原。经典文学的意义世界所展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和待人接物,对于师生而言是最真最切的省察警示自己诸多弱点局限的“镜像”,总能够用对比之眼靠近对比之心将纯洁高雅的未来人生精神幸福之路展现。这样的“以文度世”和“以人察己”所形成的“意义再生”散发出耀眼的理性光芒,从精神深处指引师生的精神航向。

语文对话教学“意义再生”的过程依赖于师生通过对话交流而生发出来的“意义再创造”。尽管师生在阅读文本之际已经衍生出诸多“原生理解”,但是师生会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渐渐超越这些“原生理解”而达成诸多“次生理解”,正是这些“次生理解”促成师生意识到什么是真正恰切的意义理解和意义理解方式。一般而言,使师生单独面对文本所产生的“原生理解”往往打上了师生自己浓郁的思想感情烙印,由此形成思想感情烙印的局限,师生很难聆听到文本深处细微别致的意义世界的声音。凭借语文对话交流,师生会共同面对文本和深层追问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意义理解和意义理解方式,师生此时此刻会逐渐减少个人思想感情的烙印而真切聆听到习焉不察的文本深处细微别致的意义世界的声音。所以,语文对话教学就是借助群体经验和集体智慧不断打造出文本的意义世界的新图景。

不必讳言,语文对话教学的“意义再生”也有可能导致“误读”的发生,毕竟作者和读者来自不同的精神时空,毕竟教师和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对话精神资源,毕竟文本的语言符号提供各自相异的精神信息。加达默尔告诫我们:“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这不是警示师生拒绝自我理解和限制自我理解,而是警示师生如此催生的自我理解应当尽可能符合文本意义世界的真实语境和符合师生对话交流的真实情境。由此引发的正读或误读都应当看作是对文本意义世界的创造性阅读。

三、语文对话教学的目的是产生“向心而鸣”

语文对话教学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向心而鸣”。既然产生的是“向心而鸣”,语文对话教学在理解文本的意义之际应当追求来自心灵深处的撞击、震撼和共鸣,这样的“向心而鸣”不仅使师生获得了对文本意义世界内涵的创造性理解,而且还使师生获得了文本意义世界内涵何以变得如此美好的深切见解。其实文本的语言文字已经为语文对话教学的“向心而鸣”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这诚如钱理群所讲到的:“其实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读写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语言是思想与灵魂的外在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也就是感悟人性的美……”语文对话教学“向心而鸣”的理想境界的抵达离不开对语言文字提供的机会与可能的借鉴。

语文对话教学的“向心而鸣”当然应该关注精神层面,关注生成诸多对文本精神世界的真领悟、真体验和真感觉,以此形成恰当合适的“向心而鸣”。这样的“向心而呜”要求师生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近距离、无障碍地同文本抒写出来的人性、人情、人心、人生靠近,由此萌发的人性之见、人情之感、人生之思和人生之想发自肺腑和出于自然。很显然,抵达语文对话教学“向心而鸣”的精神航标就是师生对话交流过程中的直率、自由和坦诚。

无论在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之前、过程之中和过程终止之后,师生均应当保持精神深处的直率、自由和坦诚,以此推动语文对话教学不断走向佳境。譬如,对待文本不苛求前人和不刻薄今人,师生以正确的心态,做好对文本意义世界的发现、补救和填充,以便促进文本的意义世界散发出理性光芒和价值向度。再譬如,对待文本的审美价值不主观武断和不盲随陈见,师生以敏锐的眼光做好对文本审美价值属性的裁决和判断,以便促进文本的审美价值属性映射出非凡的精神气度。

综上所述,语文对话教学离不开师生面对文本的“向心运动”,绕不开由此升华的“意义再生”,落脚于师生发自真心的“向心而鸣”。

猜你喜欢

师生意义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