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师的“接球”能力
2009-02-10戴微
戴 微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师生对话、种种语言实践应该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的新面貌。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回应,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接球”能力的内涵
佐藤学先生把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行为比作是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是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在这里,佐藤学先生的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通过“提问——回答——回应一反思”表现出来,是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并且也是快乐的。
二、语文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纵观当代社会,“对话”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关键词,它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也必然与学校教育接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新的教学形态也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这种对话式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尤其是非应答式的“说”越来越少。如果我们追溯其原因,有很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所造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说话的欲望,是语文教师的能力体现。而正确地应对学生的发言,给他们启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则体现的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技术,同时也是教学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知上得以充分直接地交流、合作与共享,真正体现出学习的本原要义。”
三、语文教师“接球”能力的体现
作为语文教师,他应具备的“接球”能力是丰富而完整的,不仅要把球接得准,还要接得稳,并且可以恰当地回抛给学生。语文教师的“接球”能力包括教师的倾听、对学生发言的及时回应、针对问题作有价值的引导。
1教师的倾听
好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机敏的倾听者,当学生在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时不应当忽略不顾,更不应当随意打断。相反,他们不仅要听出学生发言中的确切含义,还要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说要理解学生的发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计算机利用机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原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不能理解讲话人话语中渗入而又没有说明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佐藤学先生谈到,“真正的‘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即英语中appreciation所表示的‘理解方式。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教师的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时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们这样表达的情感背景。这样才能和学生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发出“原来如此”“啊,真不简单”“很不错的想法,我也有同感”“真有意思”等共感。
2及时的回应
学生在回答问题以后,往往很渴望得到老师的点评,这不单单是寻求一个对与错的答案,还是一种希望得到权威认同从而肯定自我的心理需求。“反馈教学法经过十年反复试验,实践证明,学习者只有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才能顺利学习。”
语文课是丰富的课堂,师生间的交流也应该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思想驰骋。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多元的回应。教师的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有很大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E.B佩奇曾对74个班级的中学生做过实验。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3个组,给予不同的评价,对第1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等级而无评语;对第2组除标等级外,还给予评语,即标定等级外,对错误的答案还予以矫正,并给以相称的评语;第3组则给以特殊评语,即对甲等的评以“优异,保持下去!”对得乙等的则评以“良好,继续保持努力!”对得丙等的则评以“试试看提高点吧,你行的。”对得丁等的则评以“让我们把这等级改进一步吧。”结果表明,这3种不同的处理对学生后来学习成绩影响很大。相应评语的效果最好,无评语的一组成绩最低。这充分证明了教师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回应和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别人的最终肯定,并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3针对问题进行有价值的引导
看待一堂课的教学是否取得成功,不仅仅是看它是否解决了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大多数问题,还要看它是否在课堂之外继续给教师和学生以思维的启迪。
提出问题是连接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桥梁,提问本身不是课堂的关键,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更深刻的内容才是提问的价值所在。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迢迢牵牛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再说说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旨定,同时也做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在学生了解了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后,教师又为学生开启了更大的一扇窗户,给学生讲解七夕文化,包括关于七夕的传说、七夕的来历、“七”与月亮盈亏的关系等等。这堂课学生听得很有兴趣,下课后还围着老师问关于七夕的风俗、相关的民间故事,还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迢迢牵牛星》这堂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悠远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这堂课上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从每一个点挖下去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丰富的体验和尝试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这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状态。
四、培养语文教师“接球”能力的方式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鼓舞。”…可见,转变教师的角色,更新观念,将有助于“接球”能力的培养。
1减少“传授”分量,重视学生发展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到如今,新课改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语文教师通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还要让其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层面上说,语文教师只有正确看待语文课的功能和价值所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更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产生共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共同发展;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组织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允许多元存在,承认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给予肯定、积极鼓励,开展阳光教学。
2减轻“结果”取向,重视学习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从一个状态到下一个状态之问的两次飞跃,正是知识经验生成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不能忽略,而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重点要从对目标和结果的追求转移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上,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到概括再到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重过程的教学取向使教师要放慢教学的速度,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发言,随意否定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见解。当课堂上发生“意外”时,要停下来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注重生成知识的开发。没有达到预设目标的课堂,不一定是失败的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自由和机会会让一堂课变得生机盎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会比想象中的多并且深刻。所以,语文课应该慢下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情感体验。
3减少教师的说,重视学生的说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为学生的自由发言、讨论、表演以及动手能力等。因而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看法进行适当地评价和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时间、空间,培养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课堂,主动获取知识。一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和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对学生的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让他们大胆地说,大胆地表达、抒发、批判,这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挖掘他们智慧潜能的最好方法。我们的语文课要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情感丰富、热爱生活、主动学习的完整的人。相信学生,给他们精神的自由,表达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只有做到这样,才是一名真正懂得教育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