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唐朝:围棋的故事
2009-02-10于左一
于左一
一
说起唐代曾经流行的玩意儿,就不能不提围棋,而提起唐朝的围棋,自然不能错过那个王积薪深山学棋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唐玄宗出去打猎,扈从如云,棋待诏王积薪也在其列。
大队人马奔波一天,终于停下来歇息的时候,扎营的地方却地势狭窄,附近不多的几间驿馆、民屋也早被显贵们占去。
身为棋待诏的王积薪位阶卑微,找不到一处落脚的地方,只好独自一个人走入荒山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要赶在天黑之前给自己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仔细想一想,这样的记述实在有趣———皇上出去打猎,带一些勇武之士、带一群狗一群鹰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棋待诏随驾出行?大概是预备皇上在狩猎之后突然棋兴大发,要在行营中与人杀上几盘吧。
而王积薪离开众人独自进山,万一路上失脚落入溪水中淹死,或者被狼被熊吃掉,不但无人救助,连一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人死了事小,若是玄宗皇上在驻地闲得无事,突然想下一盘棋而找不到他,也是一桩不轻的罪过。
且说王积薪一路走入深山里,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那家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姑娘和一个媳妇。
几个女人胡乱给王积薪一些水米,让他在家里歇息,却不肯让他住进屋里。
天黑以后,王积薪躲在屋檐下,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听见那边屋子里传来说话声,侧耳细听,原来是姑娘和媳妇二人在黑地里下起棋来。
两个人一个住在东间里,另一个住在西间里,下棋的方式古怪有趣,先是媳妇在她的屋子里说:“起东五南九置子。”
然后睡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姑娘应道:“东五南十二置子。”
媳妇沉思良久,又说:“起西八南十置子。”
姑娘随即应道:“西九南十置子。”
如此慢慢走下来,两个人一直下到了四更天,才只下了三十六着棋,这时候就听姑娘说:“你已经输了,我赢你九枰。”
媳妇在另一间屋里也没表示什么异议,坦然认输。
姑嫂二人下的就是所谓的盲棋。王积薪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人,抖擞精神,躲在黑暗中,将二人对弈的步骤一一记录下来。
从前面的记述中看,似乎媳妇的两手棋下得不太靠谱,不是占角,也不像守边;姑娘的两手应棋,一手是拆二,一手是碰,跟随媳妇的步调。想必唐人下棋的考虑与今天差别很大。
天亮之后王积薪整理衣冠,上前去向三个人说明自己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请教。
老太太让他摆几步棋看一看,王积薪不敢含糊,把平生最得意的布局摆给她们看。老太太只看了十几步,就对媳妇说:“嗯,下得还凑合,可以教他一些平常的下法。”
那位媳妇就大略指点王积薪一些攻守杀夺、救应防拒的棋法。王积薪牢记在心,还想学得更多一些。老太太说:“就凭这些,你已经可以无敌于人间啦。”
像这类神仙故事应有的套路一样,王积薪辞别这一家人,走出一段路之后又返身回去,却找不到夜里那几间屋子了。
据说,王积薪事后将姑嫂二人对弈的过程在棋盘上复原,费尽心思却弄不明白,为什么在三十六着之后姑娘会胜,而且是胜出九枰。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三十六着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布局,通常情况下正式的厮杀还没有开始。这时就能精确地计算出胜负,只有神人做得到。
经过了这一次奇遇,王积薪的棋艺果然更上层楼,天下无敌。《新唐书•艺文志》中提到王积薪的一卷《金谷园九局图》,看书名,那应该是一本实战的棋谱。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记录那姑嫂二人的一局盲棋。
在王积薪的围棋著述中,最有名的还是他的《围棋十诀》,具体如下: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
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今天我们对弈时,这些要诀仍旧是必须遵循的取胜之道。可见《围棋十诀》总结了围棋基本的规律,结合了前人的围棋理论和王积薪自己的实战经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能够写出如此精辟入里的围棋理论,需要有高超的棋艺,并且能把自己对围棋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围棋高手极其罕见。
二
围棋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唐代围棋的形制与现代围棋的差别已经不大,比如说十九道的棋盘已经成为主流,所用棋子也由先前的方形演化为圆形等。
当时行棋的规则与现今却有一些不同,比如实行座子制,即在四个星位各先放黑、白二子,下棋的顺序是白先黑后,计算胜负的原则是多子为胜等等。
和前代相比,唐朝的围棋有了长足的发展,围棋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得益于皇上的喜欢和提倡。
唐时设立棋待诏,据《新唐书•百官志》载: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
也就是专门有一些饱学专能之士随时侍奉在皇上周围,以备顾问。这些人到了唐玄宗时才有了自己的名分,叫做“翰林待诏”或者“翰林供奉”。
被选为待诏的人,可以是尚书宰相,也可以是普通的校书郎,惟一的标准就是要有自己的特长。其中的一些人要负责为皇上起草文书,拟写应和文章。因为地位特殊而重要,被称为“内相”。
在官阶上,这些待诏供奉们都还保有原有的品阶,但在具体的待遇上,他们却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在皇宫内宴的时候,他们的位次通常在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棋待诏便是其中之一种。
这里所说的棋,专指围棋。能成为棋待诏的必然是一些棋艺极其高超的人,他们食朝廷俸禄,许多方面类似于现在国家队的围棋高手。
棋待诏的职责主要是陪同皇上和皇子们下棋,遇到外邦来宾要求对弈的,棋待诏就去陪他们下几盘。比如《旧唐书•宣宗本纪》中记载:“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诏顾师言与之对手。”
顾师言与日本王子对弈的故事在《册府元龟》中也有记载,不过,对弈的时间与《旧唐书》有些不同,一个说是宣宗大中二年三月,一个说是大中八年。
对局的双方,顾师言是大唐皇家棋手,另一个是自诩为日本国第一的王子,棋具是王子自备的玉制棋盘和冷暖玉棋子。
因为是顶级高手之间的对决,双方自然十分紧张。顾师言奉旨下棋,不敢有半点疏忽,以至于“汗手死心始敢落子”,对面的王子则是“凝目缩臂”,倾尽全力。
两个人的棋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到第三十三手时胜负已定,无奈之下,王子投子认输,心有不甘地问身旁的礼宾官员:“请问,这位顾师言算是大唐的第几名?”
礼宾官虚张声势道:“他只能算是第三名吧。”
王子说:“希望能会一会第一名高手。”
礼宾官摇摇头说:“您只有胜了第三名,才能会第二名;胜了第二名,才能会第一名。”
王子叹息:“没想到,小国的第一名竟然下不过大国的第三名!”
除了棋待诏之外,百官志中还提到另一种与围棋有关的官职“内教博士”。
在内侍省下的“掖庭局”中,设立“内文学馆”,其中的“内教博士”负责掌教宫人。教习的门类也是多种多样,有经学、老庄、书法、吟咏等,棋艺也是其中之一种。
内教博士的官阶低下,只有从九品下,在高官如云的帝都,实在是上不了台面的芝麻官。但因为从属内庭,整日与皇上妃嫔们在一起厮混,他们的地位也有特殊和怪异之处。
正因为棋待诏和内教博士的地位特殊,有心人便善加利用,投机钻营,王叔文便是一个。
王叔文是越州山阴人,下得一手好棋,被召入宫,做了德宗朝的棋待诏。
除了围棋下得好,王叔文还颇懂得些谋略。当时,德宗皇帝命他到东宫去,在皇太子李诵的身边侍读。
李诵身体孱弱,宽仁敬师,喜好书法棋艺。王叔文侍奉在李诵身边,平日里除了陪他下棋,也免不了替他做些谋划,日久天长,深得李诵的赏识。他的官职也由苏州司功参军一步步升到起居郎、翰林学士等职。
德宗驾崩之后,李诵继位,就是唐顺宗。
晚唐时代,宦官专权,大唐气数已尽,加上顺宗素来体弱,患有风疾,后来又得了喑哑之症,也就是嗓子说不出话来。
这些自然给了王叔文更大的施展空间,王叔文利用棋待诏的特殊身份,自由出入宫禁,与宦官李忠言等人结党,朝中的许多大事都是王叔文代为裁决,成了权倾一朝的重臣。
作为一位棋待诏,关于王叔文的棋艺,史书上没有留下片言只语,他得以留名,靠的却是在一个病弱的唐顺宗身边弄权。
可惜王叔文时运不济,顺宗只做了几个月的皇上,就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子,也就是唐宪宗李纯,自己很快也命归西天。
王叔文的下场可想而知。据说,当听说册立李纯为皇太子之后,王叔文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竟然嘘唏泪下,随口诵出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引起时人的窃笑。
皇太子李纯监国之后,王叔文便被贬到渝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一带。想必此时的王叔文一定很后悔,后悔自己当初贪权恋势,没有老实本分地做棋待诏,安心下自己的围棋。
权臣落魄,许多时候是要被赶尽杀绝的。做了渝州司户的王叔文也难逃这样的下场,不久他就被诛杀,下围棋的机会彻底没有了。
三
围棋是一种耗费心智、令人沉迷的玩意儿,因为围棋而耽误大事、甚至丢掉脑袋的事,在唐史中也有记载。
王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权臣,依附右相李林甫,怙权用事,一路迁升到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又兼京兆尹等职,前后兼任二十余使,深得玄宗宠信,威权显赫一时。他的弟弟王焊为户部郎中,也是一个五品之职。
王氏兄弟二人官运亨通,想法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据说还曾请来一位术士为他们卜测将来有没有王侯之命。大概他们自己也感觉玩得有些过分,万一术士将此事传扬出去,可是一件掉脑袋的大事。两个人害怕起来,旋即派人出去四处搜寻那位术士,找到后将他乱棍打死了事。
这位王平时最喜欢下围棋,当时有一个名叫邢的官家子弟棋艺高超,因为围棋和王做成了好朋友。天宝十一年,邢与王之弟王焊密谋起兵,想诛杀杨国忠等人,但起兵之前事情败露,杨国忠与高力士等率兵杀至,邢兵败,死于乱军之中,
王兄弟也受这位棋友的牵累,王焊杖死于朝堂,王被赐自尽,李林甫的势力因此大受打击。
《全唐文》中录有两段涉及围棋的判词,说的都是一个名叫连帅的安北副都护,非常迷恋下围棋,听到外寇来袭的消息也不肯从棋盘旁边离开,贻误军情,结果被御史大人纠以“逗挠”之罪。
逗挠自古便是一项军中重罪,有畏缩不进、曲折败退的意思。一个军将获逗挠之罪,被砍掉脑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知道这位连帅最终有没有保住项上人头。
《太平广记》中则有一个因为下围棋而引出的笑话。
唐昭宗身边有一个名叫胡趱的优人,平日里喜欢揶揄别人,经常拿别人开心。他很喜欢下棋,常常骑着一头毛驴到朋友家里去下围棋。
每次胡趱骑驴到朋友家,朋友都会吩咐府中的童子说:“快把胡大人的毛驴牵到后院去,好好喂一喂。”
然后两个人坐下来开始下围棋,从早到晚,一下就是一整天。天黑之后童子再把毛驴牵到前面来,胡趱骑上驴回去。
有一天,两个人正下着棋,突然宫里传召胡趱。胡趱一听慌忙起身,招呼快快牵驴。一会儿童子匆匆把他的驴从后院牵过来,只见驴子气喘吁吁,身上全是汗水。
胡趱这才知道,一直以来,自己每天坐在前面下棋的时候,这头可怜的驴子都在后面为人家拉磨。
第二天胡趱又去朋友家下棋,不过这一次他是徒步走去的,朋友看见他来,满脸欢喜,和往常一样吩咐童子替他照应好驴子。
胡趱摆摆手说:“不用忙啦,毛驴今天没来。”
朋友有些吃惊,问道:“你今天没骑毛驴吗?怎么啦?”
胡趱皱着眉头说:“昨天从你这里回去,毛驴就觉得头晕恶心,很不舒服,今天只好向你请假了。”
朋友一听就明白了,拍着手“哈哈”大笑起来。
像这位朋友一样借围棋而谋利的大有其人,用的方法也很别致。
四川简州的安刺史是一个贪婪的官吏,总是绞尽脑汁搜刮别人的财物。
当地有一个姓邓的商人,身强力壮,下得一手好围棋。于是安刺史盯上了这位邓生,招他到府中来陪自己下棋。
邓生不敢不答应,急忙赶到刺史大人的府第。下棋之前,安刺史先提出一个怪诞的要求:只许邓生站着陪他下棋,每下过一步,邓生必须退到后边的窗子下,站在那里等着,轮到他走棋的时候才准回到棋盘旁边来。
面对刺史大人的无理要求,邓生不敢分辩,只好硬着头皮与刺史下起棋来,下出一手棋就退到窗边去,等着刺史走棋。
哪想到这位刺史大人最爱长考,面对棋盘苦苦思量,许久许久之后才慢慢地下一步棋。一天的工夫,他才走了十几步棋。而邓生在一旁早都站得又累又饿,敢怒却不敢言。
第二天刺史大人又派人来招呼邓生,继续下昨天那一盘棋。邓生愁眉苦脸,却没胆量违逆刺史大人的命令,进退两难。
有知情者劝邓生说,刺史大人其实并不爱下棋,他找你去也并不是为下棋,你送点金子给他,他才会放过你。
邓生不想再受那份折磨,便乖乖地把金子送过去,这才得以脱身。
四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过一幅《围棋仕女图》,一位唐代仕女坐在茵席上,面前摆着一副围棋盘,仕女的右手伸出,正将一枚棋子放到棋盘上去。
坐在棋盘旁边的这位仕女姿态雍荣端正,衣衫华丽,发髻丰隆,头上插戴簪花,面庞丰腴饱满,双颊红润,两道桂叶晕眉中间描画着精致的钿花。
有趣的是,日本浮世绘的早期代表人物、擅长描绘美人图的铃木春信也曾画过一幅女子弈棋图,画中女子的发式和装束全是日式的,但女子的坐姿、摆放棋子的手势以及人与棋盘的位置关系都与阿斯塔那仕女图极为相似。
不过,如果仔细对照一下,两个女子拈棋的手法上却有一点细微的差别。
唐代仕女是用食指与中指拈棋,无名指与小指收回;日本女子则是用拇指和食指捏棋,其余三指翘起兰花指。单就这一点来看,日本女子下棋的动作显得十分稚拙,不如阿斯塔那仕女的动作专业。
仔细数一数,阿斯塔那棋盘是一个十七道的棋盘,而唐朝时已经广泛使用十九道的棋盘。这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此地地处西域,在围棋形制的演进上可能要落后于中原地区;二是十七道的围棋行棋的难度自然比十九道要小,可能更适合女子。
而且,有了棋盘和棋子也不一定就是在下围棋,兴许坐在棋盘前的仕女们正在下的并不是什么围棋,只是简单的“五子棋”,这样一来,棋盘是十七道还是十九道也就关系不大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围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制。
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高丽、新罗等国已经流行围棋,唐玄宗知道新罗人喜好围棋,还特别诏令棋艺高超的参军杨季鹰加入到遣往新罗的使团中,后来,杨季鹰为新罗培养出不少行棋的高手。
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围棋也传入了日本。
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收藏着一副木画紫檀棋盘,是公元八世纪大唐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
棋盘有一个漂亮的挖空箱形底座,四壁上有精美的纹饰和鸟兽图,棋盘两端各有一个暗屉,用来存放棋盒。
棋盘的盘面上,从星位开始,每隔两个棋道就标出一个花点,加上天元,整个棋盘上一共标有十七个花点。
笔者未看到棋盘的实物,从手头的资料上也看不出盘面上的棋道是画的还是刀刻的,看不出底座上的纹饰是镙钿镶嵌的还是用笔描绘的。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制作精美的唐代棋盘,十分珍贵。
最早将围棋介绍到日本的是吉备真备,他是八世纪时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日本留学生。
日本的《江谈抄•吉备入唐轶事》中有一则吉备真备与唐人下围棋的故事,讲的是绝顶聪明的吉备入唐之后,唐人要为难他一下,派出围棋高手与他下围棋。
最妙的是,故事里的吉备身边还有一个鬼魂相助,下棋之前鬼魂还莫名其妙地拿出一副止泻药,先让吉备喝下去。
因为吉备棋艺稍逊,便执白先行。行棋中间,那个鬼魂在一旁不停地指点吉备,人鬼协力,无奈吉备真备实力不济,棋到尾盘时粗略点算一下,局面上只能算是下了个平手。
吉备求胜心切,情急之下偷偷抓起棋盘上的一粒黑棋子,塞进嘴里咽了下去。最后点算起来,吉备竟然终局战胜。
一个围棋高手把一盘棋下完时,对盘面早已经了然在胸。输棋的唐人自然发现了蹊跷之处,觉得少了一枚黑子。故事里的这位唐人居然还是一个《易经》高手,暗中卜算一下,发现吉备的肚子里有一粒黑棋子。
唐人认为吉备赢得不地道,不依不饶,非逼着吉备喝下泻药,让他把吞进肚子里的棋子排泄出来。
吉备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把泻药喝了下去,他清楚地知道,要不了多久那粒棋子就会泻出来,自己免不了要受一番羞辱。
紧要时刻,鬼魂先前让吉备服下的止泻药派上了用场。泻药喝下去之后,吉备全无反应,藏在肚子里的那粒黑棋子硬是没有出来。
当然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聪明的吉备靠着鬼魂的帮助,又使出作弊的手段方才赢下一盘棋,可见二者之间的棋艺有着很大的差距。
围棋是一种比赛算计的玩意儿,与它相关的故事与传说,自然也充满了算计,古来便是如此。
(选自《玩在唐朝》/于左 著/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