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话人情
2009-02-10卢劲杉陈莉莉
卢劲杉 陈莉莉
2008年冬至,章人英先生刚刚过了自己的95岁寿辰。2009年春节前夕,这位早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情文化也在这个节日里得到充分彰显。您如何看待人情文化呢?
章人英(以下简称章):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都很看重人情,所以也有人说,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你看,今天来采访,你们带来社里总编辑送来的挂历,这就是人情(笑)。人情是个中性词,但在中国,一般来讲,讲人情总归是好事情,比如我们说,“有人情味儿”、“不近人情”,这一反一正都是证明。
我从事过辞书的研究工作,曾经编写过《辞海》的社会学词条,自己也出了几本辞书。看了你的采访提纲,我还专门在《辞海》中查了查,目前确实还没有“人情文化”这么一个词儿。既然讲到人情文化,我想还是先对它做一个界定。
人情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表现,为人类所独有,它是通过社会相互交往,在感情上产生的一种互动形式,在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到一定感染作用。人情本身是中性化的,没有褒贬。而人情文化是表达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一种文化,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人们通过交往来建立人情,交往得频繁,人情就深,交往少就会相对较浅。
记:刚刚讲到人情文化的变迁,您老今年已经95岁高龄,走过了近一个世纪,能不能谈谈在不同的时期,您觉得中国人在过春节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章:坦率地讲,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现在发生了裂变。前段时间,胡锦涛总书记的一次讲话中把中国近百年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其间的节点分别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每个时段都大体经过30年。我出生于1914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2年,应该说这三个阶段我都完整地经历了。
我认为中国人情文化的变化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人情文化随着时代的裂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阶段,家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纽带。我小时候,过年都是给长辈们磕头、跪拜,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成鞠躬、作揖;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人情关系由家族关系到组织关系,大家见面时握手,春节拜年讲究“团拜”,往往是同事之间相约几个人去同事家里拜访;改革开放以来,组织关系逐渐淡化,个人关系开始凸现出来。在从前,过年礼仪和礼节是很重要的形式内容,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重要了。
最早的时候拜年,拜访者随身也不带什么礼物,老人给孩子钱,我们那时候叫“压胜钱”,也就是现在的“压岁钱”,钱给得不会太多,就是个象征意义,希望给孩子福气、幸福,为了讨个口彩。在第二个阶段呢,人们过年会送挂历、贺年片。现在都变成红包了,红包里有多少钱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在拜年的形式已经异化了,很多人去拜年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形式的变化不能说就损害了内容。比如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了,我知道,大家往往通过电子邮件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形式变了,有人说人情味儿少了,我倒不这么看,也还要看这形式里面包含着什么内容。
记:章老提到时代的裂变,以及春节期间所反映出的人情文化的物化倾向。也有人认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官场的贪污腐败愈发严重,在落马的官员中,收受“节礼”往往是他们的重要犯罪事实之一,故此有人得出结论,官场腐败从某个角度讲,正是人情文化异化的表现。对此,您怎么看呢?
章:我认为人情本来是个好东西,但还是要看如何恰如其分。文化如流水一般,不可能不流动变化,人情文化也不例外,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如何让这种“变”实现“通”才是真正需要研究的。要做到“通”,对于不良的倾向就只能是疏导,不能因为人情文化异化,造成了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或者截堵。
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我们应该倡导,不应该抵制。法律不应该摒弃人情,同样,人情也不能逾越于法律范畴之外。关键是如何剔除掉人情中物化、异化的成分,唤醒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真正优良的品行规范。
记:按照您的“变则通”的说法,你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厚人情文化土壤的民族,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人情与法制应该如何实现平衡呢?如何把人情文化与法律结合起来?
章:从社会学角度,中国社会此前可称之为礼俗社会,现在叫法理社会。礼俗社会是通过“礼”及道德风俗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治社会中,就是用“理”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认为一种文化大概都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行为规范,另一个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关系到评价一种文化到底好不好。至于具体怎么操作,就是指行为规范,法律正是研究人的行为规范的。近年来,我做一些国学方面的研究,还参与创办新世纪国学沙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论语》的解读,我认为从中就可以找到将人情和法律相融合的方式。
《论语》中有两个核心理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作为个体来讲,《论语》研究的是仁,所谓“仁者人也”,这里的人包括小我和大我。小我是个体,大我是群体。“仁者爱人”就是要爱护自己,约束自己,更要推己及人,爱护全人类。而在价值观层面,《论语》提出要用礼来对个体加以约束。仁和礼融为一体,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模式,它对安定社会秩序,缓和世界紧张矛盾,推动人类和平会产生潜在功能。人情文化和法律结合,等于把仁和礼二者结合起来了。如果这两方面做好了,就实现了一种平衡。现在讲求和谐社会,过去是注重中庸。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叫做“中”,发出来的而又有节制,就叫做和。这种节制实现的客观因素就是法律,如果法律能够和正确的人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这种平衡就不难了。
《论语》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一句——“礼之用,和为贵”,但人们往往忽视后面的一句“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运用,贵在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恰到好处。但这种做法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知道为求得当而求得当,不用礼的规范来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但这个以规范来节制,在现今社会遵循的根本就应该是法律,只是法律也应该讲人情。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要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廉耻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如何让人们具有一种真正的廉耻心,应该是执政者也是当今社会的法律工作者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实现人情与法制平衡的关键吧。■
访后随笔:
采访结束时,章老从书房取出一张贺卡,作为新年礼物相赠。已经好多年了,章老每年都要把自己写的几首诗端正地誊在一张纸上,复印若干张,作为新年贺卡寄送给友人。这些诗都是他在走过的一年间,对于生活和书籍的感悟。通过这种形式,章老的朋友们会知道,在辞去的旧岁中,他对人生的真谛有了哪些更深刻的体会。“如今年龄越来越大,我想,朋友们收到我的这张贺卡,他们就会知道,我还健康地活着。”章老笑笑。
2009年的这张贺卡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呈上5首诗,最后一首是他在2008年冬至95岁寿辰时写下的:
更堪回首话前尘,一梦醒来九五身。
风雪岁寒催木落,苍松越老越精神。
已近百岁,章老的新朋旧友散落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但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走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设想着,当大家接到这样一份新年祝福的时候,是否都对岁月、对于岁月打磨出的蕴意深厚的人情生发出一些新的思考呢?
编辑:卢劲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