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福建卷简评
2009-02-08郑于艺
郑于艺
1,试题结构合理
今年文综卷在选择题中地理增至12道题,政史地三科题量平衡,便于考后三科间横向统计比较,有利于增强今后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综合题也一改往年模式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有助于学生展示基本功,扬长避短。取消了三科综合的大题设置,使单科更具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减轻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负担。试题结构十分符合福建地方学情,导向明确。
2,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主干知识考查十分明显,涉及区位、可持续发展、能源、气候、城市、地球运动、区域地理特征、地质灾害等。进一步削减了记忆性的知识考查,引导学生要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之上,培养必备的地理素养。
3,重视地理学习能力考查
(1)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学生要最终掌握,就要先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途径,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学习时能否抓住要害。1~2题的产业区位分析,考查学生有否通过科学的方法(如例导法)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第5、第7题的区域设置考查学生有否以经纬度来辅助区域定位;10-12题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有否在平时善于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等。
(2)地理基本技能水平。重视对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尤其是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和地理计算技能。试题通过多样化的地理图像,全面考查学生的地图解读能力,如第6题先要理解图3中乙地因为云量较多导致等值线向北弯曲,还要联系“乙地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河谷地带”以及“西南季风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等知识,得出“地形是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主导因素”的结论。
(3)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地理逻辑思维,主要有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如第5题B项答案要作如下推理:甲、乙两地海拔相当,乙地云量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更强,白天气温不致太高,夜晚气温不致太低,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比甲地更小。10~12题更是将能力考查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对“福州冬季均温升高”的判断,要在把握地图信息的前提下,再从假设条件出发,根据太阳直射点位置范围的变化推理得知;本题组还集中考查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37题的第(3)题兼顾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即能否从当地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展开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40A题第(2)题“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就是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典型试题。
(4)运用基本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考中的实际问题,考生要具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与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考考核的终结性目标,它是根据情境的选取、地理信息的设置,预设考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而制定的。从以上例分析可以体现出本卷全部地理试题的设计均遵循这一命题原则。
4,保持以地图提供主要信息的试题风格
以地理图像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无题不图,形式多样,整体风格突出,充满浓郁的“地理味”,充分展现地理学科特色。图5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图像,图形简洁、醒目,图文信息相结合,要求学生分别从动态或时间的视角解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P点极昼现象的关系,从变化的视角去解读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温度带以及昼夜长短的关系,从变化的视角去解读侧视和俯视图形的空间转换,从而探讨E点的可能时间。
5,具有更好的区分度
试题在整体上以更加合理的试题结构、流畅而简洁的文字、考生熟悉的地理图像、图文间的紧密联系、知识的合理搭配、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密切关联、适中的难度使广大师生感到“跳一跳,桃子摘得到”,从而增强了后续学生学习、迎考的信心和教学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可。10-12题层层递进,综合题部分的设问也相当巧妙。如37题第(3)题的“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考生需要理解“农田灌溉系统”的含义,还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特征论证和探讨灌溉的可能性和具体措施,难度较大。此外,考生在文字描述时水平也良莠不齐,使试题具有更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和社会选拔真正的人才。
6,体现时代性和地方特色
第2题的循环经济、第9题的城市化和工业化、40C题的环境综合整治都属于此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发挥环境意识。40B题以汶川地震为素材,弘扬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试题直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新的战略构想,这样的信息情境化更能体现考试的价值,既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时代性和地方特色,同时能够引导教学中以乡土地理内容来开发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