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灾发生的地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2009-02-08黄苑君

地理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旱灾旱情降水

黄苑君

根据中国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从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小麦主产省份受旱1.41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亩,大部分耕地土壤墒情介于7%-13%之间,旱情已处于中到重旱状态。这意味着全国有接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另外有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因旱灾产生饮水困难。

一、旱灾的含义与地理特点

1,旱灾的含义

旱灾是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减产或绝收的灾害,它是一种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即它是缓慢的、渐进的、累积的发展过程,不是今天被太阳曝晒,没有雨就出现旱灾了。

干旱有不同涵义:一种是气候学意义的干旱,指某些地区因特定的气候条件,历史上长期持续缺少降水,形成固有的干旱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地区在各大洲都有分布。非洲和亚洲的干旱地区面积最大,各占世界干旱地区总面积的30%以上;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干旱地区面积分布占世界干旱地区总面积的12%、11%和8%。另一种是天气学意义上的干旱,指某些地区因天气异常,在某一时期内出现降水减少,水分短缺的现象。这种干旱现象既可以出现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任何季节,也可以出现在半湿润甚至湿润地区的任何季节。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时,也会酿成旱灾。这种天气学意义上的干旱严重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时即是通常所说的旱灾。

2,旱灾的地理特点

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发生于中国华北、西北、黄淮等地的旱灾,跟往年比较有五个地理特点。

一是出现时间早。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以上发生旱灾的地区在冬季和春季都是旱季,本身的降水就少,这时候出现旱情应属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次旱情是从2008年10月下旬(秋季)在某些地方就显露出苗头来了,出现得比较早。

二是发生范围广。冬春季节出现旱灾,往年也常有发生,但是没有这次的范围这么广,最高峰、最严重的时候,有15个省出现了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大。比较严重的有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江苏、陕西、山西,另外,如湖南、四川、江西、福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三是程度严重。旱灾程度主要从降水量反映出。华北、黄淮等地连续8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七至九成,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有些地方碰上了30年一遇的低降水量,有的地方是50年一遇,北京市也出现连续110天无降水日数,同时这些地方的蒸发量又大,旱灾的程度严重。北方冬麦区受旱面积是近5年来的同期最大值,其中河南、安徽、山西三省小麦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病虫害也明显重于常年。

四是持续时间较长。出现旱情最早的地方从2008年10月下旬就开始,一直持续至2009年2月上旬。

五是寒旱叠加、旱冻并存。2008年12月上旬和中下旬之交,有两次比较强的寒潮入侵上述这些受旱地区,引起了强降温,1月份又有一次强寒潮,这三次强寒潮,使得本来因比较旱而变得较弱的小麦,经过强寒潮袭击,雪上加霜,旱灾程度加剧。一些地区出现大面积麦苗黄苗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干枯死苗。

二、旱灾形成的原因

旱灾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降水、蒸发、气温等;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是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旱灾发生的大背景。近代以来,全球气候整体趋势变暖,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强度也越来越大,灾害性天气、异常天气频发,天气现象剧烈多变。据统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20世纪60年代始,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地区的极端冷事件(如降温、霜冻)逐渐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显著增加。所以,此次中国发生旱灾并不是孤立的,与世界范围其它地区发生的高温、干旱一样,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一个实例。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只是地球气候波动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预计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灾害性天气、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发生,天气现象将会更加剧烈。由于恶劣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合作,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是此次旱灾发生的主要因素。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的一个主要和有趣的事例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Ei Nino)是表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出现大范围持续异常升高的科学术语。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LaNinna,反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有时冬季会出现较强的负距平,即比常年平均值偏低。拉尼娜现象发生在大洋水温异常的年份里,其表现是在世界不同地区造成暖冬、大面积干旱或夏季豪雨等。据研究,此次发生在澳大利亚东部、南美洲等地区的旱灾多数是由气温升高导致的,而东亚和撒哈拉地区的旱灾主要是由于降雨减少引起的。这些地区大旱、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温度偏低即拉尼娜现象造成的。由于海水温度偏低,海温偏低以后没有多大能量,导致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太弱,难以推进到中国大陆的北部地区,所以中国北方得不到水分,出现秋冬比往年降水少的情况。这种贫弱的暖湿气流只是影响中国的南部地区,从广东省水文局统计的数据可见一斑。2008年1-12月广东省累计降雨量比常年多23.7%,其中西江流域(广东境内)比常年多31%,北江流域比常年多8.0%,东江流域比常年多13.8%,粤东及韩江流域比常年多8.2%,珠江三角洲地区比常年多37%,粤西地区比常年多48.6%。广东境内进入枯水期以来,主要流域的河流径流量也见高。2009年初,西江流域下游的控制站——高要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为2220米3/秒,比多年同期偏高;韩江流域下游的控制站——潮安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为246米3/秒,与多年同期持平;东江流域下游的控制站——博罗水文站的平均流量为394米3/秒,比多年同期高。

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大旱的关键原因。进入冬半年后,整个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即东西向大气环流为主,中国的西边是广阔的欧洲内陆,冬半年影响中国北方的降水(以降雪为主)往往是来自中国西北,即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但在2008年的冬半年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波动变幅较小,产生的气压梯度力也小,湿润气流在欧洲形成降水以后,到达欧亚大陆东部逐渐变性为干冷空气,水汽含量少,缺少形成降水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进入冬半年后,影响中国北方的干冷空气处于强势地位,将南方吹来的、对降水形成起显著作用的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全都压在南部地区,暖湿气流不能到达北部地区,冷暖气流无法交汇,或者交汇不发生在北部地区,所以北部地区无从形成降水。而且前面提到,由于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从热带洋面上吹来的暖湿气流也并不强盛,仅能到达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输送到黄淮、华北等偏北的地方。尽管2008年冬天北方有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但是干冷空气没有带来降水,仅仅带来大风和降温天气。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又迅速回升。进入冬半年来,北方的大部分地方气温都比往年偏高,有的地方平均气温偏高了2-3℃,由于高温引起的土壤水分的蒸发加快,而这些地区又没有降雨,只有支出,所以日复一日地入不敷出,就形成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与此同时,大风也容易导致土壤失墒严重。

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秋冬播种的时候有一部分地方采用了旋耕加秸秆还田的措施,这个措施跟它配套的还有压土。即在播好种子以后,覆土,然后掩一掩,不让表层的土太疏松了,这样对土壤保墒有作用。但是由于2008年播种的时候,土壤湿度比较大,当时如果一压镇,就会使表土板结,板结后容易使小麦难于出苗。农民期盼土壤稍微干一点再来压土,但是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一般在收获和播种工作完成后就去打工了。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壤保墒能力差,从而使旱情更加严重。

猜你喜欢

旱灾旱情降水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总统求雨
陈鸾凤
历史上的西南之旱
中原众志成城驱旱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