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起义精神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2009-02-05刘梦娟
刘梦娟
摘要:百色起义是我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较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实践,由百色起义所孕育的百色起义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摸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所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它所体现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当代人应发扬的优良作风,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所蕴涵的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当今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息息相通。
关键词:百色起义;百色起义精神;历史作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2009) 06-0108-04
百色,一座英雄的城市,她的名字与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相连。1929 年,邓小平与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革命火种而来,点燃山城的红色风暴,胜利地发动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辖广西西部左右江流域10 多个县100 多万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起义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我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1]305,是我党独立领导的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这一伟大创举,强烈震撼了西南半壁的反动统治[2]。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红军和百色各族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百色起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精神之源,是无数革命先驱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丰碑。如今,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回顾80 年前那彪炳千秋的伟大历史事件,愈发体会到百色起义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巨大现实意义,更加感受到百色起义精神为我们传承的历史责任和无穷力量。
一、百色起义精神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摸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
百色起义的胜利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是邓小平领导右江人民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奋斗的结果。当时,革命处于低潮,党内在阶级关系上对民族资产阶级缺乏正确分析;在革命道路上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实践中,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正确吸取大革命失败和南昌、秋收、广州起义的经验教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灵活的革命策略思想,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党的指示与广西斗争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实践,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坚决抵制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科学地制定斗争策略,大力加强各地党组织和工农运动的领导,充分相信和依靠广西各族人民,积极开展兵运工作,从思想和组织上改造并掌握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2];与广西的国民党左派俞作柏、李明瑞等重建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广西革命形势发展;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框框,把中共在南宁掌握的正规部队开赴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右江地区,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以其光辉实践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制定切合右江地区实际的民族、土地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平分”、“共耕”、“没收豪绅地主反革命土地分给农民”等办法开展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支持红军革命战争;果断改变中央指令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大城市的错误计划,率领红七军北上江西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保存了红七军的有生力量。从百色起义中所体现出来的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半个世纪后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邓小平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前提是: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失败,这与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模式为蓝本而不从国情出发、加以无条件套用的先取城市、后取乡村的武装起义实践的失败,是极为相似的。邓小平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课题是:如何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和毛泽东当时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课题即如何把中国革命推向前进、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继承性和连贯性。正像毛泽东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样,邓小平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开创的这条道路使中国走出了黑暗,邓小平开创的这条道路带领中国走出了贫穷和落后,并带领全国人民奔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3]
二、百色起义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
百色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期发动的。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新桂系军阀和地方豪绅武装力量相当强大。百色起义爆发前后,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执着追求革命真理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奔波于左右江之间开展革命工作。1929 年12 月,右江革命群众在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4]起义后,我军面临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桂系军阀调集重兵疯狂向根据地进攻,根据地军民奋力进行殊死搏斗。红七军在隆安、百色、果化、四把、长安等血战中,红军将士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杀出血路,夺取胜利。尤其是红七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北上后,面对桂系军阀空前残酷的“围剿”,右江各族军民百折不挠,与残暴的敌军和豪绅民团展开长达两年的艰苦卓绝的反围剿作战。凤山县恒里岩战斗,红军军民坚守岩洞8 个月失陷,300 多名红军、赤卫军和革命群众宁死不屈,惨烈牺牲。右江地区革命先驱韦拔群为革命变卖家产,投身农民运动。在反对敌人的“围剿”斗争中,他的亲属有十几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自己也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右江的好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在百色这块红土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焰,谱写了一曲雄壮豪迈的英雄赞歌。右江根据地丧失后,广大壮汉瑶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避险恶,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最后夺取革命战争最后胜利。
坚定理想信念的百色起义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而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从而彻底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它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这是因为,坚定的信念是热爱祖国的精神支柱。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而坚定的信念,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这个信念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和精神支柱。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现阶段,我们不仅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少数国际敌对势力总是想尽办法“西化”我们,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对个人而言,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很多人信仰动摇,成了拜金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面对挫折和失败,很多人选择退缩和轻生;面对五彩的世界,很多人明显感到盲目和孤独;面对各种刺激,很多人丧失了理智和良知。[3]因此,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取向对于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坚定理想信念的百色起义精神,把进行爱国守法教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百色起义精神中体现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作风仍是当代人应发扬的优良作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时的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它地处祖国西南疆边陲,聚居有壮、汉、瑶、苗、彝、仡佬等民族,交通闭塞,地瘠民贫,从粮食到弹药都极度匮乏。但是,广大的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与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根据地初创时期,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地解决根据地内的日常用品问题,红七军前委和右江苏维埃政府还采取和执行了正确的工商业政策,开辟圩场,兴办公买处,调动当地商人的积极性。对城镇中小工商业采取了保护政策,以繁荣根据地的经济。[1]170~174由于红七军前委右江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上述得力措施,充分依靠广大各族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基本上摆脱了困境,度过了难关,解决了红军的给养。使得红色政权在一段时期内得以巩固。百色军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我们新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光辉典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和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强敌的传家宝。虽然我们今天生活富裕了,但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仍未完成。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很多人已经忽视甚至忘记了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有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一顿饭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有的人超前消费,大把大把地耗干父母的血汗钱;有的人炫耀性地、比富性地浪费等等。对此,加强革命传统中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更要多管齐下,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可见,发扬百色起义精神中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仍是引领当代青年人的道德准则。
四、百色起义精神中蕴涵的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当今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息息相通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百色起义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百色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党和红军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拥护,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密切联系各族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他们站在工农阶级的立场上,关心他们生活的苦痛。党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把田地分给农民,使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领导同志更是以身作则,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邓小平同志在壮家阁楼里同群众一起吃玉米糊、猫豆;早上都坚持自己到很远的河边打水洗漱,而不肯用当地农民挑来的水。[4]可见,邓小平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处处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堪称“服务人民”的时代楷模。无论在什么困难环境下,广大红军首先想到的是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战胜敌人和困难,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红军对违犯群众纪律的战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有一次,红七军来到凌云县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因为天气寒冷,有一位战士拿了群众的茅草去烤火,军部领导发现后,立即在群众大会上宣布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群众赔礼道歉。[1]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政军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和铁的纪律,发挥自我净化功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正因为这样,红七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爱、拥护和支持。各族群众不惜一切代价拥军支前,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粮、送盐、送情报、照护伤病员等。党和群众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的血肉联系。
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是否还能秉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老百姓所共同关注的。为此,邓小平用鲜明精辟的语言提出了“人民利益标准”,并将之具体化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来表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3]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直接回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充分表明了党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但是当前我们也必须看到,党内特别是党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重脱离了群众。例如陈良宇、杜世侯等贪污腐化之徒正是破坏党在人民心中形象的蛀虫。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百色起义精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充分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转化为努力工作、加倍工作的动力,以良好的工作表现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百色起义是一座丰碑,它镌刻着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领导的红七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所创造的不朽历史功勋,而产生于艰苦卓绝的百色革命斗争实践的百色起义精神,恰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时代最强音。百色起义精神紧贴时代脉搏的跳动,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主题,其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厚的思想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怀,始终适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为现实所需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漫征程中,百色起义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它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上甘岭精神、98 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的内涵、实质是一致的。今天,我们的时代依然呼唤百色起义精神。百色起义精神将是党领导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是人们奔向全面小康前进道路上永放光芒的灯塔,是人们永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