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标准和关键要素
2009-02-05沙磊
沙 磊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园区批复精神,正式拉开了我国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什么是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也随即成为各级政府和科技园区开发企业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北科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强在多个场合讲到:总结世界知名科技园区的特色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年的建设实践,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应具有五大标准和四大关键要素:标准即“环境清新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高度聚集、自主创新活跃、推动区域发展”;关键要素即“政府是科技产业和园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力量,良好的知识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园区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质量、高速流动的人才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园区发展的动力,高新科技园区发展需要国际化和为民族服务的企业家精神。”
毫无疑问,北科建集团酝酿已久。科技园区开发的龙头企业,用十年的不辍努力打造了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等城市功能区和专业化科技园区的全新面貌和国内外知名品牌,最简明、最深刻、最有新意的回答了科技园区的标准和关键要素问题。
这背后既隐含着沉甸甸的果实,又寄予着殷切的期望。
新世纪 新探索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斯坦福研究园(硅谷),创造了美国经济领跑全球经济的惊人奇迹,使依靠科学技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主导。在二十一世纪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共识后,科技园区开发建设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无论是60年代以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为代表的老牌科技园区,还是80年代以来以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园区,无一不在为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新科技园区而努力。2005年9月,国际科技园协会第22届世界大会召开,就如何创建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从代表世界一流的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新竹、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日本筑波等科技园区的普遍特点看,科技园区在引领世界产业走向高端,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具有很强的内生增长机制,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集群,并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籍此总结了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的标准和关键要素。
世纪之交,政府决策者审时度势及时抓住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并在1999年作出了建设中关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大部署。2005年6月,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代表的我国诸多高新科技园区,发表了建设世界一流高新科技园区的创新宣言,努力向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迈进。2005年,温总理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对科技园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表了重要讲话。2006年科技部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新阶段推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重大举措,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3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园区。
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其浓厚的科技文化底蕴,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北科建集团,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关注下,在基本完成科技园区大建设之后,又一次踏上了探索之路。
新视角 五标准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的严峻形势和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艰巨任务,北科建集团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标准和关键构成要素的研究,充分反映和回应了广大科技园区的愿望和心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现代化国有企业的崇高使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更给我们作出了信心、力量、希望的生动注解。
在环境清新优美,在园区开发中强调环境建设。世界一流高新科技园区突出强调的是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如硅谷坐落在盛产大樱桃的旧金山南部谷地,初期生态环境以农业为主,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带都隐蔽在公路两侧的丛林中,环境优美、宁静。中关村西区开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师法自然,映射传统”的设计理念,保留了三处古建筑和30多棵古树,并广泛吸取了美国城市中心区、法国拉德芳斯广场、日本新宿、香港中环广场的成功经验,在众多的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建筑中,营造了一块幽雅别致的都市绿洲——城市空中花园,面宽190米,纵深500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中关村广场花园上面绿树成阵,郁郁葱葱,鸟鸣偶闻,绿化率达到50%。同时,中关村软件园采用生态“浮岛”的理念,软件园、生命科学园容积率平均达64%,绿地率45%,为科技者创造了优美的创新环境。
基础设施完善,设施建设强调先进。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园区素所具备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供应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完备,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达到自我良性运转。中关村西区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地面交通体系,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地下交通环廊和综合管廊。利用国际先进的冰蓄冷技术,建设了经济环保的集中供冷站,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要标志,开创了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先例。
产业高度聚集,落户企业注重品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安德瑞斯(D.B.Audretsh)对硅谷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技术革新能力和市场国际化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聚集地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保证企业的上述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能。微软、新浪、百度等入驻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落户的IBM、甲骨文、路透社、汉王科技、华为等170家软件研发顶尖企业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进驻的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组研发及工程中心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条。
自主创新活跃,技术进步强调自主创新。创新是经济活力的来源。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技术创新学说到诺斯的制度创新学说,都将创新视为营造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关村软件园短短八年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80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近年来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发表的论文占国内总数的62%,获得国内外专利4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67项,承担国家863、973项目25项,。
推动区域发展,效益指标突出区域贡献。推动区域发展,造福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是科技发展的归宿。如今的中关村广场已经形成了总部经济云集,高科技产业链覆盖了从高端到低端的整个市场,呈现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为10多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2009年区域企业上缴税收19亿元。2008年中关村软件园实现产值170多亿,生命园技工贸收入达到90亿元。
新表述 四要素
达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标准的要求,需要按照科技园区培育、成长、形成的客观规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需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是科技产业和园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力量,开发模式突出政府主导。世界七大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强调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共谋发展、共享成果。金融危机后的硅谷,将其发展方向定为新能源和生物医药,而这正是奥巴马政府所一贯主张的美国发展的第三极;日本筑波、新加坡裕廊和中国中关村,则把政府主导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经过十年的实践,中关村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模式。
良好的知识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园区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智力支持,包括高端前沿的知识聚集和不断推动的创新实践,也包括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及过程中体现的质量和创新速率。目前,硅谷已经拥有高新企业近万家,工程师近30万,集中了世界上近1/4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加州近1/6的博士。英国剑桥科技园拥有3.5万名高科技研究人员,年贸易额高达40亿英镑。中关村西区更是借助于全国最密集、最顶尖的科研资源,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33所著名大学和以科学院为代表的60家科研机构,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据全国的28%,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占全国22%,21个国家级开放式实验室,这些已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质量、高速流动的人才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园区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载体,是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关键要素。科技园区的目标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效益附加,手段则是平台服务。其中的重点是金融机构(风险资本)和中介机构两大平台体系的搭建。国内外成功的高新科技园区,均围绕着产业网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商业服务机构如管理咨询、会计、法律、培训机构等,以及行业协会和创新服务机构。
高科技园区发展需要国际化和为民族服务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只有具有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的需要,更好地兼顾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大胆进行科技创新和新科技的产业化。硅谷以谷歌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苹果乔布斯等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家,在创造了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塑造了开放、思考、鼓励冒险及宽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中关村以柳传志、邓中翰、李彦宏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坚持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培育了以联想、中星微、百度等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充分发扬了国际化和为民族服务的企业家精神,带动了一批批有志之士投身到高新科技的创业之中。
北科建集团在中关村的新意解读中,还有很多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关键词,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躬身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北科建集团提出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和构成要素,在新形势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得到很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