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噔山下《蓝盾》情
2009-02-03陈强
陈 强
五月的一天,我和女儿一起驾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行程1300多公里,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特克斯达坂,穿过黄花开满的乔齐拉克山岗,走进了被称为我国最著名的昭苏草原。
穿行在草儿青青油菜花黄黄的田野上,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一个传说离天最近的地方——夏塔尔牧场。这是一个人口还不到三千的小牧场。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人烟稀薄。但却聚集着汉、哈萨克、塔吉克、蒙古、柯尔克孜、回、乌兹别克等八九个民族。
五月是昭苏草原细雨绵绵、草花油菜花争艳的好季节。父女俩裹着稠稠厚厚的雨雾,走进坐落在咯瞪山下的一座挺大的毡房,草原牧人的盛情顿时把一路奔波的劳累和疲倦驱赶得无影无踪。这是一个白色圆顶四周围起一道道厚厚花色的毡房,毡房的土炕上铺着哈萨克人的大花毛毡,毡房壁上是一条条艳丽多彩绣着各种图案的挂毯,在这座毡房正中,吊着一个大大红红的灯笼。望着这个熟悉的装饰,我乐了,在这布满纯情哈萨克民俗和特有情调的毡房里竟然悬挂着这样一盏大红灯笼,显然是毡房主人刻意添加了一道汉文化和汉民族习俗的点缀。端坐在宽敞明亮(开着电灯)盛满了热情和喜气盈盈的毡房里。望着周围哈萨克民俗和汉文化的交融和点缀,我心里涌起一股股激情。在这样一个远离车水马龙,远离人群熙攘,远离拥拥挤挤,天蓝地绿的地方,我有些陶醉了,这里真的能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相媲美。
毡房里的人围坐在一张大大圆圆的炕桌前,边吃边聊。我不由得想起这里曾经是朝朝代代为捍卫领土。无数个勇士驰骋疆场,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浴血搏斗的地带。当年的乾隆皇帝,纵马驰骋。挥剑霹雳。一举歼灭大小和卓。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并在此立碑,以纪念捍卫大中华之沃土,从而才有了立在这咯噔山巅的咯噔碑记。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大国防。建设大边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在王震、王恩茂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满怀豪情地开进新疆,奔赴茫茫的昭苏草原。五十年代初期,一批《草原之夜》、《我们新疆好地方》等优秀歌曲把大江南北青年男女呼唤到了新疆,召唤到昭苏草原。一时间,沉寂的昭苏草原又传来了浩浩荡荡的脚步和嘹亮的军号声。如今。奔腾的马蹄。浩荡的脚步。还有漫漫的驼铃声声早已远去。但站在咯噔山下。那些岁月的激情。曾经的号角。还有甜甜的歌儿仿佛还在这万里草原上空荡漾和传唱。
喝了一肚子酥油飘香的奶茶,再喝一碗马奶酒。吃完香喷喷的清炖羊肉,打着一个又一个饱嗝,我走出毡房。在主人的引领下,走进了一个被称作书屋的毡房。又叫牧民阅览室。这是一个约40平方米的毡房,里边立着一道道木书架。书架不高,约一米五左右,每个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类书籍,有如何防治草原蝗虫的。有科学育羊的,有家禽家畜防病治病的。有防雷电的。还有草原人喜爱的阿拜诗选……在一层层摆放各类杂志的书架上,我突然发现五六本不同封面的《蓝盾》杂志,这一发现,使我眼前“忽”地一亮,因为在我为《蓝盾》杂志撰稿的二十几年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书报杂志的地方。我都要走过去看看,拿起一本《蓝盾》杂志翻翻,看看有没有近期我撰写的文章。也许这是一种习惯。但在这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草原。尤其是汉人很少驻足的地方,竟然有这么多一期一期的《蓝盾》杂志。毡房书屋的主人是一个地道的哈萨克姑娘。她叫库玛尔·阿依古丽。从小受过良好“双语”(哈萨克语、汉语)教育的阿依古丽四年前毕业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白求恩卫生学校。毕业的那天,她遵从父亲意见。揣着四年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又回到昭苏草原,当了一名牧场医生。这间小小的牧人书屋,是她从父亲库玛尔·哈什拜手里接过来的。阿依古丽说,父亲曾经是一个当了五年兵的解放军战士,1993年退伍回到草原上,看到牧人们白天放羊。夜晚在小小的马灯下没有任何娱乐,只有搂着老婆睡觉。夏日里的牧场。一没电视,二没广播,更谈不上读书看报,于是。这个因当兵学会了汉语而荫发了许多憧憬的哈萨克退伍兵,便自费办起了一个供牧人学习和娱乐的牧人书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县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蓝盾》杂志。便喜欢上了这本能给草原人以故事讲法,以案例学法的杂志。他每月到百公里外的县城,把新出版的《蓝盾》杂志购买下来。带到山上,摆在他的书屋。夏塔尔的牧人们许多人不认识汉字,不懂汉语,于是,他便把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案例用哈萨克语翻译给牧人们听。就这样。从1993年到2004年,这个哈萨克退伍兵,一直这样坚持着把《蓝盾》杂志的每一个案例都当作一个说法讲法的教材。用自己不太标准的翻译水平,讲故事给牧人们听。
阿依古丽说,夏塔尔草原是一个夏天的牧场,每当冰雪融化、草儿青青的日子人们赶着羊群,吆喝着牛羊,举家搬迁,开始进入夏日牧场。父亲原本设在牧村里的书屋只能等待落雪的日子,牧人们赶着牛羊,捧着收获,走下山。走进牧村,再给牧人讲《蓝盾》里的故事。自从阿依古丽从卫校毕业回到牧村当了医生,她便接替了父亲为牧人讲故事的义务。但她与父亲不同,她把牧人书屋变成了毡房书屋。每年进入夏牧场前,她都把各类图书打包,用马驮到夏季牧放的草场,在毡房里办起了书屋。每当夜晚,沉静的夏塔尔草原,那座白色蓝顶的毡房里,一盏小小的马灯下,牧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香喷喷的奶茶。一边听着阿依古丽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蓝盾》杂志里的每一篇故事。阿依古丽说,她用讲故事的方式,给牧人们讲述着每一个章节,山下的牧人书屋里,还有许多期《蓝盾》杂志,她把那些牧人们听过的杂志按期装订成册。然后编上序号、存放在书屋。和牧羊人在一起的日子里,她从没有间断过为牧人们讲《蓝盾》上的故事。她最喜欢《蓝盾》杂志的拍案今奇、说案论法、人生百味和法律问答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栏目。
如今,这个已经当了新娘的草原姑娘,在忙着为牧人看病治病的同时,还坚持用《蓝盾》为牧人讲故事。她说,这是她的最爱。因为。在昭苏草原还有一群愿意听她用《蓝盾》讲故事的牧羊人。
(责编: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