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仇靓女:我只想做个平凡女人
2009-02-03张福祥
张福祥
花季少女杨青遭受强暴,扭曲了她幼小的心灵。她发誓复仇,弃学独闯豫南武校习武。6年学成返乡,在县城打工,先后以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曾伤害过她的两名男子。此外,她还怀着变态的心理,在旅馆肆意折磨嫖客。案发被捕后,她每日在监房中仍然习拳练功,面对看管女警的提问,她冷冷地回答:笑傲江湖……
——这不是小说,而是发生在陕西省的真人真事。《蓝盾》在2003年2期上以“寻仇靓女上演《笑傲江湖》”为题的文章,对此案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引起轰动。众多《蓝盾》读者来电来函述说他们的读后感受,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文中主人公——杨青,对她如何领刑、此案应该如何判决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人们争得面红耳赤,动了真情,都想知道杨青的狱中情况。
为了满足读者的愿望,《蓝盾》在2003年8期上以“寻仇靓女今何在?——杨青杀人案判决前后”、2004年11期上以“寻仇靓女近况——狱中杨青”、2006年6期上以“回头是岸——寻仇靓女杨青狱中服刑近况”、2006年11期上以“警察·歹徒·女犯人——寻仇靓女杨青狱中服刑近况”、2007年8期上以“杨青获准减刑8年”为题对杨青案的判决以及狱中服刑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读者看后连呼过瘾,对发生在杨青身上的一些变故也深为感叹。
杨青,从一个归案后并不认罪,抱定一死了之想法的少女,到成为狱中服刑人员的学习榜样,杨青经历了思想上的一次大的转变。由于积极改造,她的刑期由死缓(2003年汉中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杨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改为无期,再由无期减刑至20年。在此期间,她戴罪立功,凭借出色的武功,帮助公安人员成功解救下被绑匪挟持的几名人质(儿童),又获8年减刑,还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甜美的爱情……
时过境迁,杨青在狱中改造得怎么样,她的生活又有什么波澜,关心杨青的人可以细读下文。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现把杨青案中涉及的一些主要人物简单介绍如下:
尹兰——负责组织侦破杨青杀人案的女警官。一位受人尊重的公安人员。她与同事们深挖细访,终于把杨青捉拿归案。在审讯杨青过程中,她了解了杨青的杀人动机及身世,这位正义尽职的警官心中那根母爱的弦被拨动了,她对杨青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出于人道,她为挽救杨青的生命做了许多分内分外的事情,被人称道。
谭敏——蒲阳女子监狱政委。杨青在女子监狱服刑期间,谭敏对她非常关注,她以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解开了杨青心中的死结。帮助她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促使她积极投身改造。
洪娅惠——蒲阳女子监狱所长,现调至市局监狱管理处任副处长。杨青入狱后,她对杨青积极帮教,同时肯定杨青的改造成绩。力荐杨青参加狱外解救人质行动。杨青由死缓改为无期、20年刑期,到最后又减刑8年。她功不可没。
孙静雯——蒲阳女子监狱二中队中队长,后升任副监狱长。在杨青入狱不久,她和杨青因饭菜生熟问题当着所有犯人的面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来证明杨青所说不谬。她主动向杨青道歉。心胸宽广的她不但不记杨青的“仇”,反而推荐杨青当上安全巡查员。对杨青格外看重。
杨水泉——陕西省六岔沟人,村主任,杨青父亲的生前好友。杨青父亲逝世后。他对杨青一家很照顾,是杨青眼中的亲人。杨青案发后,杨水泉为救杨青。多方奔走求情,并险些为此丧命,最后以真情感动了受害人的亲属。对方到法院撤诉,表示不再追究。杨青被判入狱后。他几次探监,以亲情唤回杨青对生活的热爱,改变了杨青只求速死的决心。最后帮助她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积极接受改造。
韩军鹏——男,现年30岁,初中文化。陕西省田坝乡人,与杨青同乡不同村。20出头时,曾与杨青在一个餐馆打过工,心生爱慕之心,但不敢表白。后来杨青案发,韩军鹏虽然很吃惊,但痴心不改。他请求杨水泉带他到监狱看望杨青,并对她表达了爱慕之情。杨青怕耽误小韩的前途一口回绝。韩军鹏并不气馁,回家乡为她看家种地,表示非她不娶。要等她一辈子。
周波——周启礼(杨青案被害者)的儿子,现年31岁,田坝乡小学教师。他的父亲被杨青杀害后,他与另一受害人家属联名写控诉信,要求严惩杀人凶手,重判杨青。后在父亲的老友——杨水泉的请求下,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宽容之心主动撤诉,
张文秋——与杨青同狱服刑的犯人。因性情懦弱,常受同牢犯人的欺负。杨青为她撑腰,帮助她挺起腰杆做人。
温秀英——与杨青同狱服刑的犯人。她因身强力壮经常欺负同牢犯人,被人称为狱霸。杨青入狱后。看不惯她的所作所为,狠狠地教训过她一顿。此人怀恨在心,在工作时故意搞破坏,差点酿出大祸。身为安全巡查员的杨青及时发现情况,避免了一起人为事故。事后,此人在厕所吞异物自杀,又被细心的杨青发现,及时报告给狱警,此人被送到医院抢救。捡回一条命,从此和杨青冰释前嫌。
作者失踪
报道杨青服刑近况,必须先从作者说起。
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我有意无意地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说有意,指从未主动和他人联络过;说无意,指根本无暇过问其他事情。
2007年5月,我从省城一家法制报社回到兴平市公安交警大队从事文字工作。然而,好景不长,便祸从天降!老伴在骑车买菜时,不慎将右胳膊摔断了。儿女都忙且不在本市,不可能长期陪伴在其母身边,护理服侍病人的事,自然由我承担。无奈之下,只好辞职回家。平日,我料理家务事极不擅长,如今更是忙乱得焦头烂额:洗衣做饭、喂汤煎药,丢三落四,拿东忘西,其狼狈相可想而知。你想,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闲心考虑别的事么?
世间许多事,纯属误打误撞。在此期间,女儿出于孝心,给我购买了一部新款手机,连过去的卡号也被更换了。由于事乱心烦,因而不曾将新号码通报任何亲朋好友,外界自然联系不上。于是,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失踪”了。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经过一番煎熬之后,老伴病情总算有所好转。正当我为此感到欣慰时,哪料到新的磨难再次降临了:我的姐姐和姐夫同时生病并在原籍县城住院。糟糕的是。住院后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倒越治越重,几乎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情急之下,只得转到省城医院抢救治疗。姐家虽有三个子女。可两个儿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福建,女儿又在县城中学教书。均不能在医院长期护理。姐姐大我8岁,姐弟自小情感甚笃,何况我已退休,因而照顾病人的事便成为理所当然。从原籍县城医院到省城医院再到出院回家护理,其间忙乱自不待言。
还在我伺候老伴的时候,出了这么一档意料不到的事——
一日,家中座机电话骤然响起,传来的是一位陌生男子的声音。通过他一番自我介绍,我才知晓了事情的原委。通话人是江西大余县政府的一位小车司机,33岁。名叫叶常青。他说,他在当地阅览室读了《蓝盾》上刊发的杨青案件系列报道,自此为杨青命运挂肚揪肠,放心不下。进而铁定主意寻找作者,然后再让我领着他去监狱探望杨青。他说为找我历尽曲折,已
有近乎半年的时间。他打电话给《蓝盾》杂志社,编辑告诉说,他们也一直在找我,可就是联系不上。编辑部同志十分热心,又告诉了叶常青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然而,报社和交警大队回答说,人已辞职离开,如今在哪里。现在干什么,他们也不清楚。有几次因事与我联系,但却杳无音信。
这一盆接一盆的冷水,丝毫浇不醒信念坚定的小伙子,他毫不气馁,依然苦苦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省城法制报社一位昔日同事,偶然发现了我家中座机的电话号码,遂通报叶常青试作联系。结果总算如愿以偿了。
小伙子反复解释,说他去见杨青只是出于关心,别无他意,并且告诉我,他自己也有着非常坎坷的人生经历,恳求我一定要答应了却他这一桩心愿。而且还说,找我和见杨青。是他2009年最为重要的事情。
真情所至,金石为开。听罢小伙子的叙述,我很受感动,对他这一不算多难的要求。我无法也不该予以拒绝,然而,我眼下的家庭状况,却又不能不提。叶常青听罢反倒安慰我,要我安心料理家事,去监狱探望杨青的事,他说推迟于后却也无妨。此前以至如今,拥有一片爱心且又如此执著的小伙子,依然与我保持着热线联系。长达近两年的时间,与外界有所联络,仅此一人。《蓝盾》编辑写给我的信件及寄往原工作单位的多期杂志,自然是后来才收到的……
天津赴会
上苍有眼,经省城医院的抢救治疗,亲人们在死亡边缘上转了一圈,终于挣扎着回到人间。在他们痊愈康复之后,我接受了兴平市市委政法委主办的法治网站邀我前往工作的聘书,进而与外界联系也便相继恢复。
2009年5月初,《蓝盾》杂志社发来邀请函。通知我当月下旬赴天津参加全国作者笔会。当电话询问我能否参会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前往!
我之所以如此坚定,个中自有原因。自1996年起。我从杂文创作转到了法制文学创作。首篇作品便是在《蓝盾》上发表的。自此我与编辑部同志联系不断,倾心交流,彼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10多年来,《蓝盾》发表了我多少篇作品,已委实记不清楚了,但能记清且能感受到的,则是期刊编辑们无与伦比的真诚。而我所能做到的,除了积极投稿之外,凡寄往《蓝盾》的作品,绝对属于独家稿件。有道是人格堪重,诚信如天!此番邀请。有幸能与不曾谋面的编辑好友乃至全国作者促膝交谈,你想能不高兴乐意么!纵有什么困难,也当义无反顾。
在笔会上我知道了一些此前根本无法知道的事情。
2003年,我采写的关于杨青报复杀人的案件报道,在当年《蓝盾》2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读者的强烈反响。后来应编辑部的要求。又作了不间断的跟踪采访,将关于杨青判决、入狱服刑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先后作75期后续报道。然而事过多年,杨青依然备受读者关注,这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笔会上,杂志社的负责人和编辑告诉我,至今仍有不少读者来信询问打听杨青近况。只因作者失踪,难了心愿。杂志社老领导叮嘱说,回去后继续关注此案,并作追踪报道,并明示我务必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听了如上反馈及嘱托,我顿生愧意,决意再次采访杨青,以了读者心愿。
人事更迭
离津回陕。未及休整,便开始在我任职的法治网站上班了。
“六一”儿童节当晚8时许,我正陪小外孙玩耍,家中座机响了起来,接听之后,喜出望外,原来是杨青服刑监狱政委(原教导员)谭敏打来的。这真是磕睡碰见了枕头,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当确认接听者是我本人后,谭敏一改往日女“弥勒佛”的温柔口吻,开口便很凶巴:“我说张大记者,你也有些太不够意思了吧!不管咋说,咱们也算打过交道,这么长时间,连个电话都不打。是发财了怕我沾光还是咋……”
我只有挨训陪笑脸的份儿,人家骂得在理嘛。谭敏说,她千方百计才知道了我家里的电话,找我只为一件事,问我有没有全套关于杨青案件系列报道的《蓝盾》杂志,因为新任监狱长着急要看。我回答她说:有。之后生怕她挂断电话,于是不住地问这问那地长聊起来。通了多久电话我不清楚,只知道小外孙已躺在我的身边睡着了……
光阴荏冉,人事变迁,不到两年,杨青服刑的女子监狱,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08年3月,市局下发文件,蒲阳女子监所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原监所所长洪娅惠升调到市局监狱管理处当了副处长。新任监狱长名叫姜月,此前任女子第一监所副所长,原二中队长孙静雯,被提拔当了副监狱长。至于谭敏。她说。组织上也让她去管理处工作,而她觉得在基层人熟地熟,工作得心应手,便申请留了下来。工作还是老一套,只不过把称呼由教导员改为政委罢了,
人事更迭后,谭敏几番打电话找我,可就是联系不上。说到这,谭敏似乎又来了气,嗔骂我是白眼狼,翻脸不认人,逼得我不住口地道歉赔不是。
从谭敏口中,了解了监狱方方面面的变化。而我最为关心的,则是杨青本人。问及情况时,谭敏告诉说,杨青已从安全检查员的岗位上调换下来,如今是一名机器操作工。闻听不由心头一紧,忙问是不是因为出了啥错。待听完之后,才觉释然。谭敏说,为杨青更换工作岗位这件事,新任监狱长姜月和副监狱长孙静雯两人曾一度闹过别扭,只差翻脸了。
原来,蒲阳女子第二监狱。仍旧担负着军警服的制作加工任务。服刑犯人没添多少。但生产任务却成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监狱申请并经上级同意核准。从德国进口了一台数控多功能全自动缝纫机。别小看这台机器。投入使用后,工作效率比原先可以提高数十倍。
先进设备买回来了,可由谁来操作。这件事让监狱领导层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监狱长姜月提议,让安全检查员杨青调换岗位进行机器操作。理由是,此台进口机器价格不菲,必须选一名思想素质过关的犯人进行操作。杨青通过这些年的改造,已具备这种条件。虽说文化程度浅点,但她聪明伶俐,通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但姜月这一提议。当即遭到了孙静雯的强烈反对。她的理由是,杨青身怀武功绝技,正因为有这种本领,不但在安检员的岗位上工作出色,而且还凭借武功协助警方解救过人质。从而立了大功。监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应对杨青从这方面继续培养使用。如果改为机器操作工,无疑会减少她练武功的时间。这对杨青出狱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尽管孙静雯理由凿凿,言之切切,然而监狱长姜月却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己见。身为政委的谭敏,在此种情况下。理当表明个人看法,可她却静坐一旁,一言不发。秉性耿直的孙静雯见状大为光火,当着姜月的面,与谭敏干起架来。她指责谭敏是和事佬,是“橡树皮,两面光”。对此,谭敏毫不计较,依然一副弥勒佛的模样,气得孙静雯干瞪眼。
其实,谭敏当然有自己的看法,她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因为还没弄清楚姜月固执己见的真正原因。从内心讲,她是支持孙静雯意见的。从杨青入狱的第一天起,她的点滴进步,谭敏都看在眼里。杨青恃仗武功杀人。又恃仗武功立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让她抛弃习武,估计杨青绝对不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