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2009-02-03朱光明刘美玲
朱光明 刘美玲
【摘 要】人类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我们务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本文着重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首先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对促进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对当前农民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农民素质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状 对策
【中途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和谐社会是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对立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正确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的全面部署,坚持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合乎时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农村就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按户籍算,72%的人口是农村户籍,按居住地来算,也有58.5%居在乡村)。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们事业胜利发展的根本问题。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1.1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我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对农业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注和重视得还不够。而事实上,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对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是更为根本、更为有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也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有了新技术,还必须有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人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
1.2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民素质与其收入密切相关。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1.3 提高农民素质,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现代社会文明的客观需要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又无一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要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等24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目前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低素质的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农民素质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与原因分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三农”问题上,有两个不和谐的事实:一个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题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04、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1号文件,到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到关注农民工利益,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个是“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三农”及由“三农”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从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到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地区差距继续扩大,从部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到较为普遍的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问题,从一些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到农民工受歧视、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我认为,我们必须抓住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来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2.1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据统计,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我国农民素质提高还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农民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农业很难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2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缺乏
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目前仍旧偏低,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已经低到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8%,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30和40个百分点。在国外发达国家,各类高科技早已应用于农业中去,而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
2.3 农民的心理素质保守僵化,道德缺失现象严重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对数千年来形成的视土地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保守、落后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我国农民受封建思想影响太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仍充斥大多数农民头脑。一些农民存在小偷小摸、赡养老人、不供子女上学、重男轻女等问题突出。这些丑恶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取精神,导致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左,更与我们所弘扬的“八荣八耻”相悖,明显的不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
2.4 农民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小农思想仍然作祟
一些农民集体意识差,只顾自家利益,轻视集体和他人利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亟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主导,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和经营意识淡薄,其视野打不开,没有“科技兴农”的思想和意识,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2.5 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落后,民主法制意识不强
我国的民主法治观念非常淡薄,尤其是在农村的选举问题上。尽管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全部制定了关于村委会选举的地方法规,使村民选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是在农村知法违法、无视民主的情况严重。同时农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的气候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农民由于不懂法,自己犯了法还不知道;不少农民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知道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寻求解决,而是要么托人情、找关系,要么漫骂、械斗或无原则忍让,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私了、干部解决的情况较多。
3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
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统筹发展的社会,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身心素质,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3.1 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农村教育处于我国教育的基础地位,其教育水平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于农民的素质教育,应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放在首位,通过终身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3.2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谋生本领和致富能力,是迅速提高农民素质的现实选择。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民的技术素质和致富能力普遍还比较低,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导致了他们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敏感性、积极性差,一些农民只满足于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掌握不了技术要领,许多新技术新品种的优势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和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实现社会转型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建立大培训格局,抓好大培训工程。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国家要加大经费投入,对就学农民给予一定的资助,培训资金的筹集坚持以政府补贴(相关部门各自分担)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和农民少量分担的原则,同时,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
3.3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城奇迹”,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整个社会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现象,然而,韩国借“新村运动”很快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韩国“新村运动”的第一任务是什么,如果问今天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建设的人士绝大部分可能会回答:发展工业。恰恰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农村启蒙”,改造农民的精神面貌。“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以思想启蒙为先导,培养内动力,成为韩国国民永不枯竭的精神与奋斗动力,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学习。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的重要抓手。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需要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环境建设、移风易俗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服务工作。
4 促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法治素质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民主政治的一个特色,是农村权利的最大体现,其发展程度反映了社会进步程度。和
谐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强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和谐发展的社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行愚民政策,不是和谐;愚昧无知制造对立更谈不上和谐。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培养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让农民以更加主动地身份参与民主管理、法律维权。
5 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借助城镇资源提高农民素质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好比进入一所大学,通过城市生活,可以开阔农民的眼界、解放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技能、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促进农民的言行举止文明。
针对近年来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文化素质日益下降,以及农民整体素质具有较强层次性的特点,在继续鼓励农民向非农化转移、向小城镇转移、向外地转移的同时,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这些人员的“回流”,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能够影响、带动周围农民素质的提高。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广泛吸纳人才到农村、搞农业。要通过吸引和培养农村精英,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的人才结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
6 探索城市支持农村新途径,帮助提高农民素质
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好“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创新方法、开辟途径,使“三下乡”活动常下常新;多派既有农技知识又懂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生产、生活难题;大力扶持发展科技、法律等“三农”服务组织,开设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大对农村的智力帮扶,资助贫困村社改善办学条件,搞好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阅览室建设;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对所用农民工的培训。农业龙头企业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辅导,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扶持发展科技示范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农民素质,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改造过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一定要把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真正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把美好的社会蓝图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张全建.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农民[N].光明日报,2006-09-18(8).
[2]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N].光明观察,2006-01-19(6).
[3] 付国荣.提高农民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N].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4] 罗保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和谐海南建设[EB/OL].http://www.hainan.gov.cn,2006-02-08.
[5] 李广.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EB/OL].http://www.cxjyzx.gov.cn.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