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09-02-03吴文涛张辉黄景荣周新建谭晓霞王颖
吴文涛 张 辉 黄景荣 周新建 谭晓霞 王 颖
【摘 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学团队建设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必然性、团队带头人的选择与打造、团队的规模与结构、团队精神的培育以及团队建设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 教学团队 建设
【中途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在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并将其作为一条重要举措向全国推广。教学团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近些年来我校加大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本文主要谈谈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
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绝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就教育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大学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一种松散、开放式的目标管理体制。教师接受了教学任务后,除按时完成各种教学环节,其他工作时间都由教师自己支配。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状态,教师之间彼此保守、互不相干、互相防范,即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不交流,根本谈不上合作研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相互隔离,同事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
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改革日益推进,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教学内容日益综合化,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而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1]。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补充和激励,不仅可以导致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尊重人、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和谐工作环境。故此,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
2 如何建设高校教学团队
2.1 打造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
前哈佛大学校长、离任后又任名誉校长的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2]。可见,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由当代一流教师支撑的。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3]。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4]。
选择水平高、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是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第一步。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建设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凝聚剂,在团队中起着学术引领和团队“脊梁”的作用,其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要着重培养和引进“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所谓教学型学术带头人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秀,在高等教育研究方面造诣较深的人。教学型学术带头人不同于科研型学术带头人,不一定在某学科专业方面科研成果显著,而是在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教学型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是教学团队的关键因素之一,引领着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教学型学术带头人除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外,还应具有治学严谨、勇于开拓、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人格品质。打造“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学科发展最前沿、最精华的东西展现给学生,从实践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名师”和团队相得益彰。
我校在这方面既有理论的探索,也有较成功的实践。例如,管理学院的杨善林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他领头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宋传中教授牵头的《资源勘查工程》课程教学团队是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他本人也是2007年校级和安徽省教学名师;数学系主任朱士信教授是2007级国家教学名师,他领军的《工科数学基础课》教学团队是2008年校级、国家级教学团队,这样的案例在我校有很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三位教学名师的确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同时,他们牵头的教学团队正是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
2.2 教学团队的规模要适中,结构要合理
研究表明,高效的团队规模都比较小,通常不超过12个人。这是因为,成员太多时,往往会导致交流不充分,团队内容易出现小群体,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相信赖感,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从教学团队的结构看,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该老、中、轻相结合。高校中优秀的老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在为人师表方面也都是高校教师的表率,应把老教师作为传帮带的动力源泉而纳入教学团队建设中,以便直接影响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进行自身的修养。教学团队应由教学型学术带头人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队伍。教学团队中应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以前面列举的三个教学团队为代表的我校绝对多数国家级、省级、校级正是该理论的注脚。
2.3 教学团队建设要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
团队不同于部门或小组,也不同于群体,团队本质上就是一种互助和协作,团队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集体绩效的目标,积极的协同配合、个体或者共同的责任、相互补充的技能,其核心是团队精神。”[5]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位教师乐于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乐于将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与其他教师共享,彼此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交流,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经验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同时,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每一位教师的主体精神得到有效地发挥,团结协作与自律自强的的良好品行也能得到充分的提升。如何培育团队精神呢?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2.3.1 树立共同的目标。有效的团队具有一个大家都渴望追求且有意义的目标,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教学团队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核心,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为动力,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2 营造合作文化。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教师和若干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努力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使教师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实现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目标。为营造教师合作文化,首先是教师个人应培养彼此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另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评鉴的活动和时间,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使教师的工作由孤立的技术性工作转向进行专业探讨和追求的文化。
2.4 评价制度不能偏重个人科研绩效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评估和考核无非是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教学科研奖励、教学科研奖励津贴。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政策来说,在这几项评估和考核上往往都只认第一责任人,无视其他合作者即使是骨干力量的贡献。这种评价体系非但不鼓励教师间的合作,而且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在评估、考核过程中,要对教学团队采用政策倾斜方式,鼓励学术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多人的才智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可以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教师收入的主要部分。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并根据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通过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制度,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6]。
2.5 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支高绩效的教学团队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才能有效运行。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3 改革教学团队教学教法,体现我校工科培养特色
我校的学科定位非常明确: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布局;大力发展工程技术学科,形成强势和特色;围绕工科发展需求,构筑坚实的理科基础;面向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限发展文科。我校提出了两个办学特色,第一个办学特色即形成“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二个特色就是我们发挥曾经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增强的学科优势,走产学研之路。
我校的学科定位和两大办学特色均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体现学科定位,实现办学特色,我校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教法上要进行改革。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活的教育要有活的法子,活的法子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以此为宗旨,根据我校的学科定位以及我们的培养特色,我们对教学教法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性改革。在这项系统改革中,我校的教学团队制定了三条具体原则,实施四大块教育,坚持三结合[7]。三条原则即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投入学习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会求知及以后传播并运用知识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并充分地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四大块即上好专业必修课,体现系统性;开好专业选修课,体现地方性与时代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搞好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四大块教育各自担负不同任务,进而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特点与要求,但同时,四大块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故要搞好四大块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四大块教育的整体功能。
4 小结
总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的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实施统筹规划、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35-37.
[2] 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3] 曾勇,隋旺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4):25-26.
[4] 李慧勤,张捷.西南联大的成功教育给当前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2):96-99.
[5] 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4-15.
[7] 吴文涛,汪家权,孙世群.以素质教育为纲,构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7(6):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