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参政议政:地方人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2009-02-02王水兴
王水兴
[摘要]地方人大工作要以网络大发展为契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创新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方式,全面提高地方人大立法和监督效能。依托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人大“开放式”工作模式转变,有利于人大代表履职“常态化”,有利于提高人大议政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关键词]地方人大;网络参政议政;政治参与
[中国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26-02
一、网络参政议政的概念、特征、要素和可行性
1网络参政议政的概念。网络参政议政是指公众通过网络技术平台表达诉求、抒发己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等形式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网络参政议政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适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了人大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复杂化、多样化要求,适应了人大工作对象思想变化、结构变化以及他们的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要求。网络最鲜明的功能是增强了社会公众利益表达和聚合的功能,并由此派生了网络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现行的人大工作方法主要是听取汇报、考察调研、开座谈会、查阅档案、受理举报、测评调查、明察暗访,等等。这些方法在起到作用的同时,存在内容泛化、形式虚化、力度不够、效能不高等局限,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和完善,使人大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实际、灵活多样、切实可行。就人大工作而言,网络参政议政利用网络了解地方的网上舆情、开展社情民意信息的征集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地方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近年来,全国和地方人大工作逐渐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通过网络实现草根民众有序参政议政已经不是不可实现的人大工作模式,而人大立法、检查执法、监督质询等工作职能也因为网络媒体的作用使工作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2网络参政议政特征。一是创新性。网络参政议政是信息化发展中提出的先进理念,也是民主方式的重要创新。二是过程性。网络参政议政是随着信息化和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人大制度存在就没有结束。三是民主性。网络的公开性、透明性和便利性决定了网络参政议政的民主性。网络参政议政突破了传统人大工作方式的各种障碍和制约因素,广大公众无论地域、身份和领域都能够为人大工作提供支持。四是互动性。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互动性。网络参政议政可以把各种获得的信息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充分交流和整合。实现了人大工作的沟通和分享。
3网络参政议政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的确立是网络参政议政工作的理论基础;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网络参政议政的物质基础;社会公众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顺应信息社会的变化是网络参政议政工作的社会基础。
4网络参政议政的可行性。一方面,网络舆情是一个地区和单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信息场。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通过互联网广大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意识空前高涨,亿万网民密切关注时事,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如何关注民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尤能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和评议。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权力部门及党政领导干部往往成为网络舆论聚焦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及其普及,使人大代表可以依托网络实现对信息的挖掘、传输、保密等处置目的。网络参政议政在网络舆情可信度、规模和信息技术保障层面都具备可行性。
二、开展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地方人大工作的现实意义
1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地方人大实现“开放式”工作模式转变的需要。网络的发展现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资源。近几年来,全国和地方人大常委会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围绕人大立法、监督两大工作任务和目标,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切实提高了人大立法质量,强化了人大监督职能。每到人大会期前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两会”调查,他们对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公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问题显然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的焦点,是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重点话题。网民在互联网上参政议政实现了公众与人大代表的“零距离”交流,拓宽了代表们的工作思路、提升了代表们的履职水平,也强化了公众对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和履职效果的监督,使人大工作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2依托网络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人大提高议政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需要。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公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诉求也日益迫切,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管在民主实质层面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但是,在实践层面还不能满足公众的政治参与诉求。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角度分析,没有公众充分参与的民主制度,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制度本身的效用。人大工作实践表明,人大会议闭会期间,仅靠人大常委们开座谈会、听汇报的方式不能真正实现立法和监督的水平的提升。让人大工作同网络结合起来,运用网络的便利性、互动性,架起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对话的电子桥梁,选民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向人大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对人大立法的影响力;人大代表也能更广泛地了解公民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
3依托网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人大代表履职实现“常态化”转变的需要。我国人大代表不设专职,实行“兼职”,人大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委会负责日常工作。针对这种状况,近几年。国内已经出现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的诉求,针对“明星”代表、“一把手”代表、代表“荣誉化”现象,媒体和公众已经有不满的舆论。究其根源。笔者认为,这是公众对人大代表履职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现。人大代表履职不能仅限人代会期间,必须在创新履职方式方法上进行探索。网络技术的兴起,为公众直接政治参与提供了某种可能。人大代表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箱、聊天室等信息传输工具同选民建立可以实现及时的、相互的、个性化的思想、信息交流。而广大公众可以绕开传统的信息渠道所设置的表达壁垒,直接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人大代表还可以利用网络很方便地进行民意调查。凡此种种皆表明,网络参政议政不仅对广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大代表实现履职“常态化”、提高代表履职素质和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地方人大开展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1地方人大要树立信息化观念,提高对网路参政议政工作的认识。网络
参政议政是对传统人大工作方式的延伸和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参政议政对我国民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网络汇聚民意、积聚民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大运用网络扩大公民有序参政议政的宣传,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参政议政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网络参政议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摒弃各种错误认识;人大常委和各级领导要学习上网知识,掌握上网技术,关切网民的意愿: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对人大工作的正相作用,尽快突破现有人大工作方式的局限。
2建立地方人大网络参政议政机构、队伍和工作机制。随着地方人大制度的发展,网络参政议政工作应成为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根据目前我国人大工作的发展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指导地方人大工作时,要把网络参政议政纳入到人大工作的全局中,必须尽快建立起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各级网络参政议政领导机构,在现有的人大常设机构和人员中必须安排专人负责从事网络参政议政工作,建立网络参政议政专业化工作队伍,统一指导协调网络参政议政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参政议政的作用。在网络参政议政过程中,要逐步摸索网络舆情汇集与研判机制、重要信息快速反应机制、敏感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信息监测等工作机制,使网络参政议政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模式。
3搞好网络参政议政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当前,网络参政议政虽然发展迅猛,但其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一些地方网络参政议政的发展是同当地官员的开明分不开的,而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不能建立在个别官员的开明作风上,必须将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轨道。网络参政议政必须遵循传统参政议政工作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得以延伸和遵守。网民在行使参政议政权力的同时,不应拒绝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针对目前网络参政议政存在的“重视网上宣传,轻视网下落实”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参政议政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责任等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规定,使网络参政议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广大公众有序参政议政提供制度保障。
4建设好各级人大工作门户网站。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建立各地区的人大工作门户网站,为广大公众提供地方的人大工作信息渠道。构建人大工作数据库,开设人大工作论坛和网上信访中心。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为地方人大代表提供本地的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本地方的问题,为人大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大制度迅速发展,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发展成熟起来。但是,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大制度还要进行深化发展。尤其在如何更好地组织人民有序参政议政、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具体运行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学习研究。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地方人大工作方式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创造和积累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相信通过系统地概括和提炼一定能够为提高人大工作效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