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与防治

2009-02-01陈金海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每千克圈舍沙门氏菌

陈金海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1-0026-01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叫猪沙门氏菌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及肺炎。该病多发生于1~3月龄的仔猪,3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此病。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特别是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饲养卫生条件不好等因素都可促进该病的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

1病原特性

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该病。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菌体周边有7~12根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为圆形、光滑、无色的半透明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SS琼脂上生长为与培养基颜色一致的淡橘红色菌落。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存活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存活10个月;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60℃ 20min即死。但猪霍乱杆菌和鼠伤寒肠炎杆菌可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75℃ 1h不被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该菌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能力不强,兽医常用的一般消毒药均可很快杀死它。

2流行病学

病猪和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还有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感染或脐带感染。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1~3月龄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较高,但在初乳中无抗体或处于逆境时,则不受年龄限制都可发病。半岁以上仔猪的免疫系统已逐步完成,感染后很少发生,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有该菌。如宿主与该菌间的平衡被破坏,疾病也随之发生,故该病常出现于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之后,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尤其是在患有猪瘟时,往往发生该菌的并发和继发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善,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寄生虫病、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病的应激因素。

3症状

潜伏期短则数天,长者可达数月,视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不同而异。按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临床症状:急性病猪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体温突然升高(41~42℃),发病后2~3d内在鼻端、耳后、胸部、腹下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点,鼻、眼有黏性分泌物,常伴有便秘、下痢、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3d左右,病死率很高。慢性病猪临床可见食欲减退,寒颤发烧,体温升高至40.5~41.5℃,喜钻垫草,堆叠一起,初便秘,后持续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便,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玷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中后期在病猪耳后、颈部、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呈大片蓝紫色,并可见有黄豆大小的黑褐色痂样湿疹,最后极度消瘦,衰竭死亡。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2)病理剖检:全身脏器浆膜、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脏肿大,呈蓝紫色,质地坚实,肝瘀血肿大,肝实质中有针头状灰黄色坏死灶,肺瘀血水肿;慢性病例还往往可见大肠壁增厚,黏膜发炎,表面粗糙,尤其是盲肠黏膜有大小不一圆形或边缘不齐的堤状溃疡。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不难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还须作细菌分离(从实质脏器中)与鉴定。但分离到沙门氏菌后仍不能排除其他细菌及病毒(特别是猪瘟病毒)感染时,必须做病原学及血清学等诊断。

(1)流行特点。该病多发生于1~3月龄的猪,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气候寒冷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环境卫生差可降低仔猪抵抗力。

(2)临床症状。急性发生初期时与猪瘟相似,须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判断,典型的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黏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或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4)细菌分离。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分离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排除混合感染,综合判断。

5治疗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与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很多,但在多次使用一种药物后,易出现抗药菌株。因此如遇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先作药敏实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治疗应注意及早治疗,并按规定连续用药。①氯霉素每千克体重50~100mg口服,每日2次。②氯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30mg肌肉注射,每日2次。③土霉素每千克体重0.1g口服,每日2次,连服3~5d。④新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mg,分2~3次口服,连服3~5d。⑤呋喃唑酮(痢特灵),每日0.4~0.6g,分2次内服,连服3~5d。如发病数量较多时可在饲料中混入0.02%~0.03%呋喃唑酮,连喂1周。⑥复方新诺明70mg/kg体重,首次加倍,每天分2次口服,连用3~7d。⑦将大蒜5~25g捣成蒜泥内服,每天3次,连服4~6d。⑧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首次按每千克体重0.1g,维持量0.07g,每12h服1次。⑨磺胺-5-甲氧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每千克体重25~30mg内服,每日2次,连用3~5d。

6预防

(1)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mL,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mL,掺入料中喂服,或将每1头份疫苗稀释于1~10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2)在初春要注意仔猪圈舍的保暖,中午仔猪可适当晒太阳;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经常洗刷,粪便须发酵处理。

(3)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初乳,并提前补料,适当补充矿物质,以防乱吃脏物,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

(4)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g,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5)发病后的措施。①隔离病猪,及时治疗。②被污染的圈舍要彻底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③病死猪应深埋,耐过该病、生长发育停滞的小僵猪应及时淘汰。

猜你喜欢

每千克圈舍沙门氏菌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一道利润问题的变式思考
沙门氏菌席卷美国23个州,感染212人
有效选择沙门氏菌培养基
美国多州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澳大利亚沙门氏菌疫情创新高
买水果的学问
活鱼当成死鱼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