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的系统结构解析

2009-02-01张宝贵

天津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学校过程

张宝贵 翟 艳

课堂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自身也是一个系统。系统解析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规律,对于深刻认识课堂教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使课堂教学彰显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细胞”

关于课堂教学文化,有学者认为它是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强调课堂教学文化功能,有学者认为课堂是一个共同体,强调课堂教学文化的存在形式:有学者认为是学生代表的非规范文化向教师的教学职业文化的转化,强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社会文化传导至课堂;有学者认为是课堂中师生集体的生活方式,这类观点强调的是课堂文化存在形态。

实际上,脱离学校文化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产生、形成和发展成为文化形态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受整个学校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学校文化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实践活动,师生的活动都是以相同的学校教育价值观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师生共同拥有的信条,从潜意识层面引导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行为,是所有观念的核心和灵魂,具有不可抗争性。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认同学校教育价值观以及精神层面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等,贯彻和落实学校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借助学科教学活动中抽象化、规范化的要素形成“学校人”的习惯、形成“学校人”的品德,并且与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谐、有序地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文化。同时,作为有个体差异性的课堂教学文化,也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构建。同一个班,由不同教师引领,文化气氛就各不相同,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为同一班的课堂教学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不仅深刻阐释学校教育价值观、创新学校精神文化、增添践行行为文化的优秀案例,而且使得学校形象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以此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细胞”。正因如此,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充满文化生机并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

课堂教学文化是在学校文化土壤中生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学科教学生存方式,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的存在方式。从课堂教学的系统结构来看,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导作用的本体确立。

教师的本体意义体现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道”包括道理、道德、道义,传道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求圣,使人成为人,并向着人的方向发展;“业”包括就业、职业、事业,授业就是传授社会生产劳动的本质,实现人的劳动价值,“惑”是自然之惑、自身之惑、社会之惑,解惑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本领。

教师传递社会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并依据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知识和能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选择和创造。这些决定了教师作为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文化问题的设计者、文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体现为教学中真、善、美的统一。其中,教学需要求“真”,教学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态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规律性联系,并以“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为目的。教学也需要求“善”,教学有自身的道德标准,要求教师以至善的品行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道德醒悟、反思和践行。同时,教学也需要求“美”,教学具有自身的审美诉求,要求教师以审美的态度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多样统一、对称和谐,并以“教人求美”和“美化人生”为教学目的。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教师不断使自身的教学成为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以实现教学中真、善、美统一的目标。没有教学文化创造意识并缺乏教学文化修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这种教师的教学不可能发展人的个性,也培养不了人的独立精神以及合作精神。

因此,只有对课堂教学文化做出贡献,才能从本体上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教师从工具本体发展到情感本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为什么存在”、“教师存在得怎样”和“怎样存在得更好”的问题。

2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一切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学生学习内容的文化价值可概括为认知生命、体验生活、主体生长。其中,认知生命包括学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认识生命的意义,不断超越自我,提高生命的价值:体验生活包括学习主动生活、积极生活、创新生活,对生活充满期望,能够以健康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并以创造性的智慧和胆识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主体生长包括学会个人发展,创造自然、社会和谐,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他人和谐相处,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中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充分自由发展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生、发现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并使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不仅要训练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人格力量,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动力。

学校的本体意义就是加快人的社会化,就是浓缩人类的文化过程,不仅传播、复制现有的社会先进文化和知识,而且更高的追求是加工、改造和创新文化,将学生“引向深奥高远之境”,为未来社会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文化中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根植于教学主体之中。因此,只有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师生的和谐互动。

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对于精神的开发同样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育形式都要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动态的、静态的教育内容都触及学生的灵魂。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文化。

在教学定向阶段,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实际为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点拨与学生的文化参与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矛盾双方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以科学的教学定向为基础,同时又是

学生进行文化探究活动并实现主体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文化点拨与学生的文化参与的互动决定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效果,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文化创新的层次和水平。课堂教学文化水平正是在师生这样的互动中不断提高的。这种师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关系,是师生心灵的相互碰撞。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直接显示着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轨迹,记录着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过程,洋溢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性智慧,彰显着精神力量的洋溢和迸发。

三、课堂教学文化活力的激发

在学校管理中,激发课堂教学文化的活力应当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型”。

1教学目标的转型从教育对象发展到师生共同文化。

要建构师生共同文化,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自由表达心声的时空,充分地了解学生所想所思,并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现状,引导其思维的发展、品性的提升,使学生的成长富有个性特征。并且,把这个过程也视为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理念的不断解构和诠释,增强教师自我认知,凸显教师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在这种合作型学习中,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和交往过程。这种合作型关系使师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都把自己融入教学集体之中,不仅形成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教师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

2教学价值的转型:从知识的掌握到人的文化。

在当前的教育视界中,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知识性被扩展为人性的全部。在“知识人”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变异为知识输入,或曰知识转让,而教学文化是要通过师生双方的对话与理解,实现“以文化人”或“使人文化”的价值追求。真、善、美都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也是课堂教学文化的真谛。一切的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应当只有一个目的,即最高的文化目的——为学生真、善、美的和谐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文化的理论关注和实践重心皆为“学”,学习者文化是整个教学文化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现代教育的育人取向由“文化人”代替“知识人”。

3教师角色的转型:从知识传授到文化引领。

新课堂教学文化越来越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和中心地位,淡化对知识的传授,而越来越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和中心地位,强调学习的自主性,鼓励批判性思考,鼓励体验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以使学生成为“文化人”。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文化生成、智慧发展,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且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教师、课本或其他途径去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并且帮助学生认清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也使教师自身成为有“文化力”的教师。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师生学校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