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少些批评,多些支持

2009-02-01

天津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常识理论改革

张 景

最近一个时期,教育成了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些省市拟就有偿家教订立地方法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发放绩效工资,上海交大颁发“人格养成证书”,北大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云南取消中考……许多教育话题引起了全国的热议。

热议是好事,说明教育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重,实施者也可从中发现问题、有所借鉴、完善方案。令人不安的是面对种种改革方案,支持的少,出主意、想办法的少,质疑的多,批评的多,甚至有人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谩骂。

然而,简单否定最容易也最有害,宽容和支持才是应有的态度。

教育已处于这样一种态势:一方面,教育乃国之命脉,上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前涉华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后接数以亿计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在全国战略发展中占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怪现象”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制约因素,是广受诟病和亟待攻破的“堡垒”。对此,漠然置之,任其像无舵之舟自行漂荡,时代不允许,人民不答应;期望国家颁布一项法令使教育立刻改天换地又不太可能。要办成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教育,唯一的出路是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用改革推进改革,支持、鼓励一些地方和学校先动起来,打开改革的缺口,影响带动其他地方和学校奋起改革,最终实现全国教育的全面改革。

科学是在探索中前进的。改革作为一种探索,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同时存在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但探索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后来者前进的阶梯。因此,每个改革建议的提出者特别是实际行动者,哪怕他们的思想行为不够成熟,只要不是有意伤害国家和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真心实意地热爱教育、培育教育的实际体现,是婴儿自己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即使摇摇晃晃、踉踉跄跄,我们也应怀欣喜之情,抱宽容之心。如果要求一项改革必须毫无瑕疵、尽善尽美,就像要求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能生活自理,是哪个改革设计者也难以做到的。如果方方面面再给予无情的责难、怀疑和否定,使“蛲者易折,皦睹易污”变成“蛲者必折,皦者必污”,那么,谁还敢做改革的先行者?教育弊端又怎能清除?

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常识可以辨别方向,所以决策要强调正确理论的指导,强调缜密思考、科学决策。但是,理论的伟大在于能够指导实践,理论的弱小在于依赖实践,理论只有见之于实践才能鉴别真伪,改革只有坚定地走下去才能知道是非。理论和常识都不能代替实践,相反,只有实践才能纠正理论和常识中的谬误,才能创新理论。如果本末倒置,用现成的理论,用人所共知的‘常识,去检验、评价改革,可能所有改革都是存在问题甚至错误的,只能回到老路上去。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是用改革的观点看待改革,切不可用这样那样的理论认识责难改革。一切真心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希望教育兴旺的人,哪怕有可能伤害一点个人利益,哪怕与个人见解有所不同,也要热情支持改革实践,善意指出不足,积极提出建议,为改革实践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行动,不是对行动品头论足。中国教育改革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算起也已24年,没有时间再争论下去了!

鉴真以行,释疑以果。教育的出路只有改革一条,改革的最终实现只能决定于实践,没有其他道路可走。改革者不要被种种闲言碎语所左右,而要淡然面对。与谬误相较才显出真理,有所突破才称为改革。改革的本质是利益调整。一些人唯恐个人利益受损而起反对,一些人担心把好事办坏而起忧心,一些人囿于己见难容异说,一些既得利益者眼看特权即将丧失而怒火中烧,都在情理之中,都是改革的应有之物。现在,社会生活、经济利益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期望一项改革没有阻力、没人反对、举国拥护,只是一种幻想,又想改革又想不触动每个人的利益,只能取消改革。还是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责任编辑韩瑞新)

猜你喜欢

常识理论改革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靠不住的常识
改革之路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