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歧路灯》称谓语中“老”字用法探析

2009-01-29谢燕琳

现代语文 2009年8期
关键词:歧路老兄老伯

摘 要:《歧路灯》一书称谓语丰富庞杂,而“老”在其称谓语中的用法更是丰富全面,成为全书称谓语系统的一大特色。“老”在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中均见使用,本文将着重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纳,并简要分析其在语言交际中的特点。

关键词:《歧路灯》 称谓语 老

《歧路灯》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约六十余万言。作者李海观(1707~1790),字孔堂,号绿园,乾隆元年恩科举子,河南汝州宝丰县人。该书假托于明代嘉靖年间,讲述了青年学子谭绍闻受坏人引诱,吃喝嫖赌,终至倾家荡产……后又改过自新、重光门第的故事。书中总计描写了二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由于各自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各不相同,相互间称谓也各有不同,并因此构成了全书丰富庞杂的称谓系统。其中,“老”在称谓语中的用法丰富全面,可谓全书称谓语系统的一大特色。董为光《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一文曾经谈道:“加于人的各类称谓之上的‘老,发端于魏晋时期,唐宋蔚成风习,至今尤为繁盛。”《歧路灯》中“老”在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中均见使用。本文将着重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纳,并简单分析其使用特点。

一、姓名称谓中的“老”

书中加于姓名称谓上的“老”主要有两类用法:一是用在姓名称谓之前;一是用在姓名称谓之后。

(一)“老”作为词头,用在姓名称谓之前,不含表敬意味。具体有四种构成方式:“老+姓”“老+字”“老+名”“老+绰号”。例如:

(1)程嵩淑道:“你看老惠那个腔儿,满口都是‘诚意正心,岂不厌恶煞人。”(39·358)

(2)坐下,主人便问道:“老逢,这位客哩?”(24·232)

(3)夏鼎道:“难说连老泥也不给一顿饭吃么?”(37·342)

(4)夏逢若道:“老没,你还听不出这是推辞的话,只管追究是怎的?” (74·722)

例(1)系“老+姓”,“老惠”指书中人物惠养民;例(2)系“老+字”,“老逢”指书中人物夏鼎,其字逢若。例(3)系“老+名”,“老泥”指书中人物王紫泥。例(4)系“老+绰号”,“老没”指书中人物张绳祖,其绰号为“没星秤”。

王力先生曾在《汉语史稿》中谈到:词头“老”字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老”字逐渐虚化成词头。姓上加“老”的用法起于唐代,如白居易诗:“常被老元偷格律”(这里“老元”指元稹),后来这种用法也一直沿用下来。就现在所看到的史料来看,名字上加“老”比姓上加“老”起源晚一些,最初见于宋代的史料,如范成大诗:“快读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诗中“老坡”指苏东坡。)

从《歧路灯》看,姓名称谓前加“老”,主要是朋友之间一种比较随意的称呼,含亲密之意。不过,在表达“惯熟、亲热”的同时,受语境影响,这类用法还表现出“轻视、嘲弄”之意。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人物绰号前加“老”。书中,这一用法多见于地位低下或品性低劣者之间,既是同伙之间一种“惯熟、亲热”称呼,同时也表现出“嘲弄、调侃”之意。例如:

(5)白鸽嘴道:“老没么。”夏逢若道:“老没?”白鸽嘴道:“没星秤——张绳祖。”(56·524)

值得一提的是,《歧路灯》中,“老+名”还被用于女性——主要是对妓女、狎尼的称呼,带有“戏谑”或“狎昵”的意味——这一用法鲜见于其他明清小说。例如:

(6)(盛希侨)又叫:“老慧,你在那边坐。”慧照笑道:“我不坐。……”(16·172)

(7)管贻安道:“来来来,这场赌儿,头叫老西抽了罢。”(34·321)

(8)满相公道:“或者前日在此醉了,在老晴身上有些意思,读书的人,脸皮儿薄。”(19·194)

例句中,“老慧”“老西”“老晴”都是对书中所提到的狎尼和妓女的称呼。

据董为光等人考证,“老”作为词头用于姓名称谓前,最早主要见于对年长者的称呼,含敬重之意,后在语境中逐渐发生偏移,适用范围也随之拓宽。从《歧路灯》看,至明清时期,这一用法已不局限于对年长者的称呼,还多见于关系密切的年轻人之间互称;而且,“老”也从表示“敬重”转为表示“惯熟、亲热”等等,甚至衍生出“轻视”“嘲弄”“调侃”等意味。书中用于称呼妓女和狎尼更是其比较独特的用法。

(二)“老”作表敬语素,为名词,用在姓名称谓之后。具体有四种构成方式:“姓+老”“字+老”“姓+字+老”“名+老”。例如:

(9)耘轩道:“盟心之友,连我与程老都是一样的。”(4·35)(此句系“姓+老”)

(10)耘轩道:“潜老作伐,定然不错。”(4·35)(此句系“字+老”)

(11)潜斋道:“张类老一生见解,岂叫人一概抹煞。”(4·34)(此句系“姓+字+老”)

(12)绳祖道:“紫老,这场赌要你费周章。”(33.314)(此句系“名+老”)

从《歧路灯》看,用于姓名称谓之后的“老”,多表示尊称,主要见于对有地位、有学识或德高望重之人的称呼,且多用于文人之间互称,既表示“敬重”也表示“亲近”的意味。

书中“名”“字”与“老”连用时,一般多省称为单个字,其中,“姓+老”与“字+老”可相互通用;“名+老”一般用作对无字的人的尊称;“姓+字+老”则比较突出亲切之意。

姓名称谓之后加“老”表示尊敬的用法,一直沿习至今。不过,《歧路灯》中,一般是同辈男子间互相尊称为“某老”;现代汉语中,则多是将学术界、政界、商界等领域内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称为“某老”。

二、亲属称谓中的“老”

《歧路灯》中,亲属称谓前加“老”的用法,主要有“老子”“老人家”“老伯”“老兄”“老侄”“老婆”“老伴”等。例如:

(13)边公道:“你看你身上穿的色衣,想是你老子是个勤俭治家的人,……”(65·624)

句中,“老子”是父亲的俗称。“老子”一词在汉晋宋时期或作为自称,如后之“老夫”,或作为他称,如后之“老丈”。“老子”做父亲讲,则最早见于宋代,如《宋书》:“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14)绍闻道:“娘,你是我的老人家哩,你伏侍我,我心里不安。”(17·182)

(15)夏逢若道:“家里老人家有病,我一定是该回去。”(70·666)

句中,“老人家”是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例(14)用于面称,例(15)用于背称。此外,它还有两种用法:一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二是对位尊者的尊称。例如:

(16)薛婆哈哈大笑道:“说起来,你老人家笑话。”(13·141)

(17)谭绍闻道:“咳!我若常有这位老人家说重话,我未必不与世兄并驱。” (63·598)

例(16)中是对谭绍闻母亲的尊称。例(17)中则是谭绍闻对老师娄潜斋长兄的尊称。

从《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看,“老人家”一词在古代本用来尊称老年人,至明清时期,又被用来称呼自己父母。据此可见,“老人家”应是非亲属称谓泛化至亲属称谓的一则例子。

(18)伞扇闪开,抚台大笑道:“贤侄荣列馆选,老伯礼合迎迓……”(108·1014)

句中,“老伯”是谭绍衣面对侄子谭篑初时的自称。“老伯”一词在《汉语大词典》注释为“对父辈的敬称”,其含义古今相同,如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老伯》:“今人于父执率称老伯。舅氏华春涛先生岑松则必比较年齿:长于父者曰‘老伯,少于父者曰‘老叔,截然不可紊也。”笔者分析认为,这里谭绍衣自称“老伯”,一方面含有自称表谦的意思,另一方面还含有一种亲近之意。

(19)盛希侨道:“……总是我的老婆,极不省人事,极不晓理……”(68·655)

句中,“老婆”是盛希侨对妻子的称呼。“老婆”在古代主要指年老的妇女或老年妇女用于自称,继而又俗称妻子。据王力先生考证,“老婆”用于称呼妻子,始于元代,如《元曲·秋胡戏妻》中:“家中有钱财,有粮食,有田土,有金银,有宝钞,则少一个标标致致的老婆。”

(20)老豆腐哭说道:“老爷自从把小的儿子拿来,小人的老伴儿吓的两天没尝一点水儿。”(65·625)

此句中,“老伴”是对自己妻子的称呼。从《汉语大词典》看,“老伴”在古代本用来称呼相交多年的朋友,即老友。如唐·韩渥《赠渔者》诗:“我亦好贤求老伴,莫嫌迁客且论交。” 明清时期,“老伴”开始用于称呼自己的配偶,这一含义沿用至今。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回:“婆子笑道:‘老身没有老伴儿,那里得养出来,你年小少壮,正好养哩。”

亲属称谓前加“老”,最早始于对长辈亲属的称呼,称呼者既已成年,对他人称说自己的尊长,在前面加一个“老”是十分自然的事,此类称呼含有“尊敬、亲热”等感情色彩。后来,随着“老”的“修饰”性的减退,其社会交际的“称谓”功能的增强,它的组合对象则从“上辈”过渡到了“同辈长于己者”,如“老兄”;进而扩展到“同辈少于己者”,如“老弟”;甚至偶尔用于“下辈之成年者”,如“老侄”。

值得注意的是,“老”用于自称与称人时,能够分别满足“自谦”“尊人”两种表达需要。如文中谭绍衣面对侄子谭篑初时的自称“老伯”,便有自命“老迈”“衰朽”的自谦味道。

三、拟亲属称谓中的“老”

《歧路灯》中,“老”用于非亲属成员,主要作表敬语素,含尊敬、亲切的意味。具体用法有:“老伯”“老伯母”“老叔”“老哥”“老兄”“老侄”等。

(21)谭绍闻道:“老伯既不肯买,就当下这院子亦可。”(67·637)

(22)盛希侨道:“本拟明日献戏把盏,与老伯母上寿,我等的急了。”(78·758)

(23)谭绍闻道:“年来不曾见这位老叔,因此不晓的这位老叔近日何事。” (71·686)

例(21)中,谭绍闻称呼自己父亲的好友张类村为“老伯”;例(22)中,盛希侨将朋友谭绍闻之母称作“老伯母”;例(23)中,谭绍闻称呼自己父亲的好友程嵩淑为“老叔”。

《歧路灯》中,“伯”“伯母”“叔”均是对长辈的称呼,前加“老”字,一则表示尊敬之意,二则含有亲近之意。

(24)张类村道:“这也祖宗阴德所积,老兄善念所感,才撞着这个皇恩哩。”(6·57)

(25)绍闻道:“闲着无事,因去走走。不料老兄光降。”(21·207)

(26)苏霖臣道:“老哥好难请,候的久了。” (77·752)

句中,“老兄”是男子间的互称,且谭绍闻父辈间彼此称“老兄”,谭绍闻对自己朋友也称“老兄”。苏霖臣与张类村二人年纪相仿,故互称“老哥”。

书中,“老兄”“老哥”均是同辈男子之间的一种尊称,以示尊重和亲近,且既可用于年长者互称,也可用于年轻者互称。二者虽然互通,但又略有区别,“老兄”多用于文人之间或语气较为庄重的情况,如前述例句中,因两方话题比较正式、严肃,故张类村称谭孝移为“老兄”;下句中,因双方系在说笑,语气诙谐,故互称“老哥”。

(27)苏霖臣道:“老侄呀,你这位好学生,考案也取得极高。”(90·850)

例句中,“老侄”是父辈友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这里,因谭绍闻业已成年,且娶妻生子,故苏霖臣称呼其为“老侄”。

从《歧路灯》看,拟亲属称谓中的“老”,既可以用于长辈,也可以用于同辈甚至晚辈,均有表示“尊敬”及“亲热”的感情色彩。“老”在拟亲属称谓中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增强了“老”的称呼意味,而削弱了它的修饰限定作用。换言之,通过在拟亲属称谓中使用,“老”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交际功能,此类称呼中所包含的“尊敬、亲热”等感情色彩,则一直是拟亲属称谓中“老”的主要意义。

四、排行称谓中的“老”

《歧路灯》中,“老”在排行称谓中的用法,与书中所使用的排行称谓“第”相似,只作为序数的词头,无感情色彩。

(28)(娄星辉)见管贻安说话下道儿,便插口道:“老九,你看你说的是什么!”(34·319)

(29)盛希侨道:“即如俺家老二,一向不省事,我通不爱见他,……” (86·818)

例(28)中,管贻安在家族中排行第九,故娄星辉称其为“老九”;例(29)中,“老二”是盛希侨指称自己弟弟盛希瑗,从文中可知其排行第二。“老”在排行称谓中的用法一直沿习至今,但最早始于何时,目前尚无有力证据。不过,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曾说:“中古于排行只用‘阿(如今粤语)。例如南史临川王傅,‘阿六,汝生活可好。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用‘老字呢,目前还没研究清楚。不过至少在清代以前已经可以这样用了。”

五、身份称谓中的“老”

《歧路灯》中,“老”作为词头在身份称谓中的用法主要有两例,即“老先生”和“老师”。其中,“老先生”主要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如:

(30)庙祝不敢过强,只得说:“空过三位老先生,不好意思的。”(2·15)

“老先生”一词源自“先生”,“老”最初并非词头,而是形容对方年长,如《汉书·贾谊传》中就有“诸老先生”之称,即指年老的先生。唐宋以后,“老先生”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一定指年老之人,“老”也随之虚化为词头,并含有尊敬之意。此外,“老先生”在古代还往往用作对仕途中人的尊称。赵翼《陔余丛考》认为:(老先生)大约在元代初年成为“仕途常称”;到了明代,更是无所不包,“京师自内阁以至大小九卿皆称老先生,门生称座主亦如之。”清代更是京官“无不称老先生。”现代汉语中,“老先生”多用作对德高望重、学问深厚的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在《歧路灯》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学生对传授给自己文化、技艺的人的尊称;二是生员对座主和学官的尊称。如:

(31)绍闻道:“门生少年狂悖,原为匪人所诱。这也不敢欺瞒老师。” (71·686)

(32)潜斋道:“前日禀见老师,老师公出,未得瞻依。”(4·43)

例(31)中,谭绍闻尊称自己的授业恩师为“老师”;例(32)中,娄潜斋尊称县学的学官为“老师”。两句中“老”均为词头。

“老师”一词,初义是指“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这种用法始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至唐宋仍可零星见到这种用法。“老师”中的“老”虚化为词头,有学者认为始于唐代,最初是对僧侣的尊称,在当时佛经中使用频率颇高,后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五代时期,“老师”的称呼范围继续扩展,又可指“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大约到了金代,“老师”又成为对“传授文化、教育学生的人”的称呼,其意与今天所说“教师”相同。明清两代,“老师”又扩展为生员、举子对座主、学官的尊称。此时的“老师”,已不是专指传道授业之人。加于身份称谓前的“老”,以“老师”虚化为最早。据王力先生研究,开始“这个‘老只表示年辈最尊的意思……宋代以后才变成了词头。”此外,基于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从历史演变看,“老师”一词一直是沿着“敬称”这条道路而虚化的。

(本论文系2008年度甘肃政法学院重点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3]刘宏丽,张志毅.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董为光.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J].语言研究,2002,(1).

(谢燕琳 兰州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歧路老兄老伯
准时到达
无题(5)
绿叶和红叶
夜路吟
付药费
无牙虎,坏着呢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liver Twist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战国]
漫画赏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