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槑”
2009-01-29张一男
摘 要:最近,古汉字“槑”的意义被翻新,并活跃于网络中。本文从“槑”的词义、产生原因及读者的接受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说明。
关键词:槑 新义 会意
近来,“槑”这个古汉字在网站、论坛、报纸新闻等媒体中频频出现,备受众多新生网民的宠爱。“槑”并不是汉字系统中新造出来的字。《康熙字典·类篇》(中华书局,1958):“呆同槑省,或某,通作梅。本草:呆,梅杏类。”《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则说:“‘梅,本作‘某,亦作‘楳、槑①果木名;②节侯名;③姓”。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可以查到“槑”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槑”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槑”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槑”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如:
(1)原道G18长得确实很槑,看起来真的很傻很天真,没有那款MP4外观槑得如此可爱,简直一位“槑”美眉。(天极网,2009年3月12日)
(2)《梦幻天堂》一对很槑的凤凰男、孔雀女。(搜狐网,2008年7月16日)
(3)京城的练功师也算天子脚下的实干官员了,不过每天却很槑、很闲、很无聊,而一心想飞黄腾达的练功师,大多时间都只能槑得发慌了。(PCHOME,2008年11月27日)
(4)在拍摄《向周星驰致敬先》一剧中,杨紫饰演的“槑女”孙权鬼使神差地去参加“校花”竞选,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的她在决赛时遇到了颜丹晨饰演的“霹雳女”曹操。(新浪网,2008年12月18日)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包括:为新事物创造新词、给旧词赋予新义、词义褒贬转移、外来语音译或意译四种方式。“槑”属于给旧词赋予新义。早在《康熙字典》中“槑”就已经出现,但因后来并没有进入汉语常用词汇而归于沉寂。近来“槑”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而活跃于网络语言中。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词汇成分可分为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边缘层四个部分。其中词汇的边缘层是已经退出交际或尚未进入一般交际的词语,虽然已被人淡忘,但在回忆往事或追溯历史时还可能重新被使用。边缘成分严格来说是词汇的备用成分和可能成分,不是词汇的正式成分,但是它却为词汇的新陈代谢提供了一个回旋空间。而“槑”就是一个处于边缘层的词汇成分,如今在网络文化中复出,被赋予了“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会产生新事物。新潮网友把古汉字“槑”翻出来赋予其新鲜的含义,使人看到了古老与现代的巧妙对比。汉字有一套系统的造字方法,古人归纳为“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槑”由两个“呆”组成,属于会意。对于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会意字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基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或指事符号构成,其义具有一定直观性,可以审字知义、望文生义。但是听者与读者在审字求义的思维活动中必须经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意义。“槑=呆+呆”,前一个“呆”表示“傻、木、呆”,后一个“呆”同样也表示“傻、木、呆”。这两个具有相同语义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更加强调“呆”的程度:比“呆”还“呆”。因此网民赋予“槑”“很傻、很呆、很天真”的网络新义。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分代际,都能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呢?首先,人们接受的不是某种新发明和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使人们迅速认同这种新鲜的诠释。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人们习惯将形和义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槑”字已几乎完全被遗忘,但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它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其次,“槑”字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信息时代是快节奏时代,网络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它也力求保障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这就需要语言表达尽量简洁、明确、省力,但又不失表现力,既满足交际需要,同时又要体现语言经济原则。“槑”字就满足了这一要求。第三,从心理方面来讲,人们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使用越来越求新求异,希望通过某个词给对方深刻印象。另外,语言的运用还可以体现人的个性特色及内涵。“槑”这个古字的使用符合运用者的这种心态,它不仅能呈现较强的视觉效果,而且满足了网民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同时,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也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一些生气与真实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最后,从网络语言自身来说,它要求语言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网络语言从整体上看比较生动活泼,力求拉开与主流表达习惯的差异,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网络用语力求有创意,用不同一般的表达方式体现出“酷”和时尚。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05.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张一男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中文系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