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结构分析及对策

2009-01-29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简答题选择题题型

陈 涓

福建语文高考试卷自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之后,在试卷的结构上和考试要求上不断有所改进变化,尤其是2007年创设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主要变化

1.淡化客观题,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客观题由原来的42分降为24分,2007选择题由24分降为21分,2008年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2008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表达应用”由以往的10分提升到16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强调“有用”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009年选择题分值为24分,分布在文言、现代文阅读,经典名著中,多为多选题,对选择选项思维的严密性要求提高。

2.增添新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2007年增添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2007年首次规定了出题的范围——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2007-2008年,考查的重点也有变化,2007年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作为重点,赋分为翻译7分,思想内容3分;2008年把翻译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考查,翻译6分,分析语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难度加大,分值4分;2009年《考试说明》明确只考《论语》《孟子》,不考《庄子》,考题将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取消翻译,简答题则考察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经典题体现重视古代文化思想精髓的把握,不以考查字词翻译为重点。

2007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把《教学大纲》推荐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共计10部长篇小说列入考试范围。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2008年名著阅读,由原来的10部变成9部,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2007年的文学名著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10分,2008年则采取了选择题(五选二)和简答题形式。

3.设置选考题,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试卷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必考内容,体现了高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符合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利于考生展现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阿庆》,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选自《中国青年报》,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设题易于等值,避免了因文体差异可能造成的解读落差。

4.规范常用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语言积累。从考试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错别字由原来的三个扣一分,进而到两个扣一分,2008年和2009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它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而语言应用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常用字常用词语的规范化要求。

如:2008年第15题考查学生成语:

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1)_____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夺”,斥责公开地抢劫,暗中偷盗。再如(2)__________。

其评分要点:成语必须是包含题目要求的“明”字成语,但如果成语书写错误或不合规范(含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等),该处不得分,这就能体现出对常用字词的规范要求。

二、备考新对策

1.关注变化,以“不变”应“变”。面对高考试卷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要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作品篇目在减少,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这样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导向性的检测,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注重生活积累。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8年“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类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表示赞美或表示斥责”,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善于对事物做出判断。

3.发挥特长,训练有所侧重。选做题量的增加,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文学类与实用类由考生选做其一,关注不同的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考场上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题目;但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提笔作答时势必会对这两道题作一番斟酌和选择。倘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对自己所要选做的文体作出抉择,那么势必耗费考试时间。为此,建议考生注意两点:一是在这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侧重训练。考时可选做平时训练较多的文体。二是考试中迅速浏览这两道题,根据第一印象作出选择。

4.关注时事,搜集社会热点。2009年的语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4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心态的变化,搜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丘国勇.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EB/OL].福建省上杭一中,2008-6-27.

(陈涓 厦门六中361009)

猜你喜欢

简答题选择题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单项选择题狂练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高考生物简答题的常见解题错因及应对策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答高考生物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