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语文试题

2009-01-29刘庆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自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以来,语文教育改革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语文教育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可惜的是,这种变化仅限于教材,而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却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而致使语文教学的改革裹足于考试的改革。高考,这个牵动千万家神经的博弈,让人爱恨交加。要改革高考,必须先认识高考,本文仅就语文考试试题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产生弊端的原因三个方面谈一点浅见。

一、高考语文试题的积极作用

高考语文试题从积极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广,有效性高。和早期传统语文试题相比,当前采用标准化模式的高考语文试题明显具有覆盖面广,阅读量大,有效性高的特点。试题覆盖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是早期试题的好几倍,测定的范围成倍地扩大,能有效防止猜题押题等偶然因素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2.评分趋于合理公正。标准化试题分主客观试题。客观试题为评分带来很大的方便,评分标准统一、准确、快捷。主观性试题也在最大限度上控制误差,评卷老师的主观态度受到限制,用计算机评分、采分、合分,大大提高了阅卷速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3.便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谨性。在标准化考试实施的二十年间,呈现试题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考试时间是120或150分钟,而试题量最多时达41小题,要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答完试题,思维不敏捷,速度不快是不行的。再者主观题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作文,思考不严谨,答题不规范,是难以得高分的。

4.适应大规模考试。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依据是控制论中的可控性理论思想,这种观点强调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进行精确测量,因而标准化考试有明确详尽的指标体系,从命题到考试到实施、评卷、报考成绩,整个过程都是规范化的,对于大规模的高考选拔性考试作用明显。

二、高考语文试题的消极影响

从高考命题的发展过程来看,语文高考三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诚如王大绩先生所说:语文高考命题以精读能力的考查方式实现了阅读能力考查的突破,以话题作文结合分等评分的考查方式实现了写作能力考查的突破,以语言表达题目的设置实现了对思维、语言能力综合考查的突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选拔优秀人才作出了贡献。可是从考试的结果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来看,高考语文试题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题量大,难度高,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省命题后各省的语文试卷大致在23小题左右,而在语文高考的发展过程中,试卷题量最高时在41小题,文字量达万言之多,学生戏称“哈达卷”,题量大,大题套小题,一题多问。为了应对高考,中学教学相应增加难度,深、难、偏、怪的题目大量涌现,学生早晚学习必须应对大量的试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些偏、难、深、怪的题目中消磨怠尽。学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但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老师敢说自己语文教得好,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高考的命题导向所致,高考语文难度大,与生活脱离得远。

2.重视语言知识的考查,轻视文学知识的考查,造成学生文学知识的短缺

研究三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重语言知识的考查,轻文学知识的考查。在语言知识方面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知识结构来看,它覆盖了语音、文字、词语、成语、标点、句式、病句、修辞、文言语法等多项内容。在题目设计上求难求深,偏难偏怪,以选择题为主,重辨别轻应用。这样一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身心疲惫,既没学好语言知识,又远离经典名著,知识越学越枯萎。二是教师的教学以语言知识为重,任意肢解课文。教师不是把底蕴丰厚、气韵生动的言语作品让学生吟哦讽诵、涵泳感悟,而是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为语言知识学习的载体,将课文当作静态的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把篇分成段,把段切成句,把句割成字,讲辞格,正字音,析句式,辨字形,条分缕析,就如同解牛一般将其肢解为一个个琐碎不堪的知识点,忽视乃至有意割裂了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文学知识欠缺。

3.重思维结果的考查,轻思维过程的考查,降低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标准化试题的大量采用。标准化试题的结构决定了考生只能根据命题者的思路去确定答案,只是对命题者思考分析的结果作一番选择,考生在试卷上留下的只是一些英文字母,它只能测试思维的结果,而无法测试思维的过程,无法检测学生在多层次思维过程中的差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为了得到这30%的分数,在中学教学中,师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而题目设置的偏、难、怪、深又使师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在扑朔迷离中被消磨殆尽。最为严重的是它忽视语文的综合性,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过分地强调精确性,使学生思维变得单一,任何事都求精求唯一,思维被限制,信心被耗尽,对语言的敏感性,对鲜活语言的追求被扼杀了,学生游戏于ABCD之中,增加了投机取巧的意识,降低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

4.泛政治、泛道德教化使学生的思想求同不存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如: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82年命题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6年写议论文《树木·森林·气候》,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8年命题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1年话题作文“诚信”,20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命题突出了政治道德教化的意味。作为教育肯定要宣传一定社会主流意识思想,宣传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但不是浅层次的非此即彼的选择或只有唯一选择,这种主题先行的命题方式,使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说尽。有人就戏称98年为“残疾年”,2002年为“离婚年”。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多写自己父母死亡或残疾,父母离婚,自己进行艰难的选择等,以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和怜悯。本来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提高其思想修养,而学生的思想不但没有趋向良好,反而尽显“恶”的方面,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高考语文试题基础题偏难怪深,阅读题模棱两可、扑朔迷离,作文题主题先行的问题,使得学生越学越没有了自信,教师越教越没有底气,因此有人大声疾呼:“语文试题要大刀阔斧改,不要慢慢来,因为指挥棒已经指挥失常,非改不可!” 高考语文命题已造成了应试教育的大面积泛滥,成了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有人甚至呼吁取消高考,不取消这根“指挥棒”,学校教育改革就很难进行或不可能进行。

三、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原因

1.教育观念的落后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重识记,轻应用,轻创新。尽管当前高考语文试题已远不是停留在识记层面,并且识记的题目也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但考试内容重归纳、接受,轻演绎、批判,写作方面代圣人立言的问题依旧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考不出学生的文化修养,创新能力。由于教育观念是落后的保守的,那么高考试题也只是浅层次的不断复制,增加难度不是通过考察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文化修养水平来实现,而是增加选题迷惑项,搞“弯弯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设置陷阱为难学生。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了高考的出题模式,而繁琐的出题模式反过来又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知识体系的缺失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直接原因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却是近100年的事情。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近100年来,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无到有阶段,逐步淡化阶段和反思争论阶段。影响半个世纪的语文知识体系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俗称“八字宪法”,这个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一直遭到人们的质疑与否定,从逐步淡化走向了反思重构的阶段。由于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高考命题缺乏可参照的母体,尽管从1990年以后每年高考都发布《考试说明》,并在1997年制定了考试难易层级,可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的规定甚是泛化,有和无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而,高考试题也就成了一个大拼盘,众多知识点,一会儿考,一会儿又不考,考与不考,不是根据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而言,而是个别专家的意见或是民间对高考试题批评的程度。语文成了人们对高考批评的主要学科。

3.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研究的不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一个原因

百年来,对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争论,对语文性质的争论都没有一个最终定论,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研究也缺乏本土理论支撑。理论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实践的盲从。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建议语文教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这一提法本身就是对一个学科的嘲讽,既要求学一个学科,又不要求学这个学科完整的知识,这显得很荒唐。到底哪些知识要学哪些知识不要学倒成了问题。因而高考的考试内容就具有天生的随意性了。再者,我国高考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高考命题与阅卷由教育部和各省招生办或考试院主持,命题内容具有随意性,命题与阅卷队伍具有流动性。这种随意性与流动性不利于对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与创新,缺乏整体性与一致性。年年队伍在变,年年考题形式大同小异,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

语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灵魂的教育,是基础的基础,然而,各种各样的理由依然羁绊着语文高考改革的步伐,我们期盼着一个既能进行人才选拔,又能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高考新制度的诞生。

(刘庆根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5014)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