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把握,提高准确率

2009-01-29张胜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奖券套子现代文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要求:“阅读记叙文(文学作品),首先要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受此意见的影响,“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明显得到了强化,即使是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命题者也多从整体着眼去拟题。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考生最大的失误也经常在这个方面,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强化整体意识,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实在是迫在眉睫的事。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语文感觉,对文章进行全面的通读,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宏观的理解。整体感知不仅仅指内容大意方面,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属于整体感知的范围。在阅读活动中,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的一个标准,它是进一步研读文章,对其各个侧面、各个局部深入开掘的基础和前提。因为作者所描绘的、塑造的、再现的是完整的现象,所介绍的是完整的事物,所阐述的是完整的事理。文章中的各种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决不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人为地割裂开来,虽然文章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应感知成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性特征所决定的。

“整体感知文本”,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是做题的关键,只有从整体上全面感知了文本内容,理清了思路,把握住了主旨才能完成好后面的题目。2004年温州市中考阅读题《人生的另一种财富》中有这样一道题: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果就题答题,缺少文章整体的感知,很容易会写成“形象地写出我当时肚子饥饿的情景”。但是联系全文就会答案不是这么简单:身为特困生的我,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生活在同学好奇和怜悯的眼光中,内心极其痛苦自卑。常常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没有菜的馒头。一个“噎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吃没菜的馒头,怕同学看见,饿了“狼吞虎咽”却又难以咽下时难受的样子。反之,缺乏整体意识,先读“题”再读“文”,甚至带“题”读“文”,看一题读一段做一题,仓促答题。很容易顾此失彼,一叶障目,造成失误。如2006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卷第一道现代文阅读题——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第1段中有关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什么作用?

在阅卷现场发现好多考生没有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而是先看题目,直接回读第一段文字,毫不犹豫地写下:形象地写出老人外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怪异。结果一分未得。其实,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就会清晰地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1至5段描写老人的外貌的丑陋;第6段是过渡,以“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引出下文“我”与老人的交往,7至18段描述我和老人的交往。从让人避之不及的怪异老人身上,“我”感受到纯净的善意、美好的品质。“我”被他时时感动着,影响着。很明显,老人的外貌与内心的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判断文章主旨是赞美老人不被穷困潦倒的环境所淹没的善良的品质。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丑陋的外表怪异的行为与内心的善良形成对比,反衬出老人的美好品质。

登临绝顶,方能一览无遗;读懂全文,才可参透细微,解读一篇现代文必须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如何去攻下整体感知这座堡垒呢?大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1)阅读全文,知其大意,这就是整体感知的基础。抓住主要事实、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景物、主要观点,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2)抓住文脉,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文章的思想脉络,将结构框架准确地描画出来,这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

(3)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须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归纳、分析和综合,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这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作品细节,作品结构,作品语言……与作品主旨相结合,捆绑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价值与意义。

强化了整体意识,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不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张胜和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325000)

猜你喜欢

奖券套子现代文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套子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我所欣赏的套子
好雪片片
奖券的魅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