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孔子教育思想借鉴当今语文教学

2009-01-29李荣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子罕孔子语文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语文教学任务由培养双基到培养能力,进而又发展智力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试图从先秦诸子大家中学习探索入手便成为突破口。

当时代正在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一个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必要学校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到了今天,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积累更新着,造成了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变性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教育作用和未来社会需要的认识深化,教学培养目标由过去的“知识型”“智能型”向“个性全面发展型”方向发展,其水准愈来愈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高质量的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现状

中国的教育改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一个目的就是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及规律。而现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策略,纵观“新课改”的中心思想就会发现,它与中国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前语文教学仿佛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谁都可以教,谁都可以教好。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亵渎,是对语文、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错误看法。诚然,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几乎能囊括所有的学科,似乎谁都懂语文,谁都会语文,其实在这看似简单的学科中却包含了最不简单的学问。

的确,语文谁都可以教,但要想教好却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这还需要向我国教育鼻祖孔子来学习借鉴。

借鉴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并教给他们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这些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

孔子启发诱导的启发式教学,反对机械灌输,主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教育学生。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二)提升学生意志,倡导乐学

“古今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培养意志方面,孔子尤其重视恒心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他认为冉求并非力不足,而是学而无恒,自己画地为牢,“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认为一个人应当磨砺自己的意志,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要有堆土成山的毅力,功亏一篑或是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有恒或无恒,“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他极为鄙视学无恒心之人,“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子路》)。那如何做君子呢?正是这种积土成山坚持不懈的精神,才造就了后人对他的仰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孔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乐以忘忧”“乐在其中”的乐学状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种乐,乐学才拓展到了他人生意义的空间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于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最后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的人生圆满至高。这些均说明孔子的自我激励的秘诀便在于“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爱好某事物,由爱好发展到以之为乐,才有创造性的发现和突破。孔子正是体味到了这种“学中有乐”,才能生成持久的内在动力,百折不挠,自愿甘苦,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状态。

(三)强调自我教育,点拨自我教育方法

首先,自我调控能力。从孔子的生命历程来看,无论身处逆境抑或是顺境,孔子均体现出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处清贫,“不改其乐”,“乐在其中”这是孔子的精神境界。此外,孔子还对自我调控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方面,主张严于律己,“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为政者正人必先正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一方面,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雍也》),推己及人的精神也体现了儒家的待人的根本精神,如若我们能用此精神来学会自我调控,这就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其次,个体自觉能力。个体自觉是事物发展的最大内驱力,孔子非常强调学习修养的个人自觉。“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一切进取均取决于自己,批评冉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因此,在教学中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自觉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不到他想要弄清楚而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角落讲给他听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那就不再教他了。可以说,孔子通过自我调控培养自觉能力来实现自我践行,这在当时对君子自我完善、自我塑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最后,反映在内省自讼的自省方法上。孔子承认,人是会犯错误的,“人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过则无惮改”(《子罕》),“不贰过”(《雍也》)。所以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孔子要求学生要经常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告诫弟子要勇于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并且认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同时,自讼也是自我教育的好方法。“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博文约礼,孔门弟子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自教的好习惯,能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从而达到乐道安仁,忧道不忧贫的境界。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具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许多教育思想更是在今天仍行之可效。所以,作为未来的语文老师,珍待历史遗产,合理吸取精华,为今天教育的不足填补空缺,为当前语文教改提供合理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桑哲.语文教学要从孔子那里开始继承传统——访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03).

[3]李建国.孔子语文教育思想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1988,(02).

(李荣华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

猜你喜欢

子罕孔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子罕不受玉
子罕却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