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009-01-29李刚
李 刚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具体手段和技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音、形并茂,创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改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一般说来,上课预备铃一响,学生应该迅速回到课堂做好下一节的准备,但学生往往不能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情绪还停留在课间,甚至还在低声交谈。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节课的开头是学生有意注意最集中的时候,也就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此时紧扣课堂内容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情绪拉回课堂,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所以,课堂导入环节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的学习有如身临其境般真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迅速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授《边城》时,把黄磊的歌曲《等等等》做成幻灯片,播放时歌声随着歌词一同出现,既给学生以视觉形象,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凄婉伤感的氛围,让他们用心去体味人物的心情,进而去激发他们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兴趣。又如《祝福》一课,讲课前播放电影《祝福》的结尾部分,在祝福的礼炮声中,大雪纷飞的情况下,孱弱的祥林嫂,满头花白的头发,拄着比自己长的竹竿,挎着放着空碗的竹篮,蹒跚在鲁镇的大街上,不停地向上天发问:“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灵魂?……”最后倒在了风雪中。这一情景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为什么一个乞丐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她会死掉?当然就会让学生们顺着这条思路去寻找杀掉祥林嫂的元凶,从而进入课文的分析。
二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而现今则是信息知识的时代,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这也是如今课堂教学的一个挑战。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现代的信息手段,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帮助。让学生不仅有视听的美感,又有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不至于让学生一节课都昏昏沉沉,课堂上死气沉沉。在讲授《兰亭集序》时,笔者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作为切入点,利用幻灯片引出中国文字的发展史——甲、金、篆、草、楷、行,同时在每个阶段讲解出现的书法大家,如秦汉时期的李斯,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唐宋时期的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等,元明清时期的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近现代的启功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体会汉字的艺术魅力。又如在讲授《道士塔》的时候,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敦煌艺术的发展,从魏晋到唐宋,让学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给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发现过程,一批批外国侵略者如何把一车车经卷、帛画等大量文物运走,还有那个身体瘦弱、形容枯槁的穿着棉布长袍的王道士,都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同时还给学生们观看了中央十套的节目《探索发现——莫高窟》,这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得到知识受到教育,让他们接受了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洗礼,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
三
语文学习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把语文学习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利用其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创造课堂情景,把学生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徐白烈士所译裴多菲“生命诚可贵”一诗,再配上激越悲壮的音乐,辅以裴多菲的影像,让诗文、画面、音乐三者交汇成一支革命者的赞歌,学生能不对徐白烈士产生无限的崇敬吗,能不对裴多菲及其作品发生兴趣吗?被感动的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真实感人的情境中能不产生独到的体悟吗?讲《胡同文化》时,把老四合院、胡同等古老建筑配以京韵的乐曲《大碗茶》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深刻地品味老北京所蕴涵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气息,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向往怀旧之情。
四
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声、图、文并茂,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帮助解决课堂重、难点,直观演示,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在讲《窦娥冤》时,为了能让学生全面理解元杂剧这一文学常识,就把元杂剧的重点知识——剧本结构、音乐构成、戏剧角色和剧本语言一一做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清晰地掌握。本课的重点是“三桩誓愿”,是来进一步证明女主人公窦娥的冤深似海和强烈的反抗性格,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首先给学生观看电影《窦娥冤》(秦腔)片段,欣赏演员精彩的表演、激昂铿锵的声腔、浑厚悲愤的音乐,来达到视、听上的理解;接着展示“三桩誓愿”的图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内容;再次,用幻灯给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三桩誓愿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这样本课的重点就非常清楚地解决了,学生也不会因戏剧的枯燥乏味而敬而远之了。
利用教学辅助手段,还可以利用课堂的最后时间,及时进行反馈,有效回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到确实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其对语文课的兴趣。每节课讲完,笔者都会利用一张幻灯片给学生一个小节让他们对本堂课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和回忆,尤其在讲文言文时,小节显得更为重要。如讲授《赤壁赋》时,课上完了用幻灯片把本课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回忆记忆掌握的过程,同时还出了几道有关知识点的题,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达到了省时、省力、高效反馈的良好教学效果。尤其在练习课或复习课中使用多媒体,更能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点。教师把学生应掌握的字词、成语、病句等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系统化,并把知识点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不仅强调重点难点,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兴趣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能让他们把“苦学”变成“乐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兴趣,不只是一种技巧,它同时应该是一种优化了的教学策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心“飞得更高”,让语文课“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徐福荫,袁锐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平科.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EB/OL].河东一师,2006-3-20.
[6]徐永鸿.语文导入模式浅谈[EB/OL].语文123资源网,2007-6-14.
[7]杨晓阳张崇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晓阳晨光,2005-1-3.
(李刚 河南省濮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