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序》教学设计
2009-01-29祝宇
祝 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
2.领悟罗氏的英雄观。
能力目标
1.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学会根据语境领会句子深刻含义的方法。
2.领略《〈名人传〉序》的写法。
德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名人观,呼吸真正的英雄们的气息。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和体会罗氏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领悟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2.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切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名人效应”实在是威力无比的。请大家说一说心目中的名人是些什么人。
明确:同学们所提的这些名人中,有经邦济世的政治家,有治学严谨的科学家,有演技出色的娱乐明星,有笔耕不辍的文学大家,还有平凡但绝不平庸的普通一员……这些,都是大家心目中有一席之地的名人。
那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名人又是哪些人呢?老师愿意和你们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投影:
1.作者心目中的“名人”(即文中所称的“英雄”),是些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确:
作者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拥有: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并且,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
2.合作讨论,研探问题:
文中的英雄,都是因承受苦难而精神伟大的人。哪些宗教也提倡承受苦难?它们和作者所提倡的承受苦难的精神是否相同?
明确:
罗氏认为,不甘平庸的人必须承受苦难,苦难是人生的催化剂。苦难能使英雄的品格更高,为在黑暗中受苦的他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佛说,人来到世上是来受难的;基督说,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可以进入天国、极乐世界。但它们主张受苦受难都是为了自己。
二者相比,区别何啻天壤!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人生在世,不过百十年光景,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名人特别难,做罗曼·罗兰的“首席”名人难上加难!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提笔,写下《名人传》呢?
问题之一:
《名人传》记叙了三位名人,“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指谁?哪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罗氏为什么“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明确:
简介贝多芬。
晚年耳聋的伟大音乐家,一个被命运无情捉弄的人,但是却忘却自身苦难、长期给他人带来欢乐、勇气和振奋的人。
问题之二:
作者为什么要创作《名人传》?
明确:
空气沉重——社会环境腐败
人生艰苦——物质、精神生活缺失
问题之三(合作讨论):
作者写作才华盖世,但为什么甘心给其他“伟大”的“名人”作嫁衣写传记,而不为自己立传,去做一个“伟大”的“名人”?
明确:
境界高远,品格伟大
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简介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在写作《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四、写法总结
总结《〈名人传〉序》所体现的“序”的特点:
1.介绍《名人传》的创作目的;
2.阐述关于“名人”(即英雄)的认识标准;
3.推崇心目中的首席“名人”贝多芬。
五、课文总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名人传》中三部著作创作的目的,罗氏介绍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名人”的标准,并尤为赞赏贝多芬。全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激情迸发,是序言中的佳作。
六、作业
完成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
(祝宇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科室4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