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造性思维

2009-01-29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

钟 琼

继天津码头港工人孔祥瑞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笔者就在思考: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蓝领?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人类开创未来的力量和源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主体对某一问题的反应倾向的强度Trg是由内驱力强度即需要Mg、到达目标的可能性即诱因Erg和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即价值Ig共同决定的,当难度越小,目标实现的可能性Erg越大时,目标对主体的吸引力 Ig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需要掌握它。因此,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健全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层递型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造机智

教学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和逐步深化的。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其创造机智。问题必须难易适度,利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回忆,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引起学生的假设、分析、比较、判断或评价。教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连贯性、目标性,自始至终渗透反省性思维的情境。

1.创设游戏的问题情境,在激趣中感悟。将导入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讲《提醒幸福》时,以游戏导入:请大家以认真的态度思考你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是哪五件?然后写下来,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然后请大家依次放弃其中的一个、两个、一个。让学生在痛苦的舍弃中体会,生命中平凡的至爱是那么重要!珍惜弥足珍贵的拥有,才会感到幸福。这个游戏的问题情境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更会让学生铭记终生。

2.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深化。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课题、课文内容或关键词句精心设计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阶梯型问题情境,并形成几个高潮,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创设辩论的问题情境,在讨论中建构。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辩论的情形下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背景。辩论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思维更加深刻。如在《致橡树》的拓展延伸环节中设计:请学生以“中专生应不应该谈恋爱”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辩论的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思维水平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共同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多元型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的多元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做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而是通过信息转化、发散、定势突破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于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逐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通过信息转化法,创设运用型问题情境。吉尔福特认为,转化能力是直接有助于创造性才能的第二个主要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转化法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以崭新的方式分解组合而得到新创意新设计的方法。在讲《我爱这土地》时结合全国人民关注的汶川大地震,播放抗震救灾现场的感人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中诱发问题:“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假如你是一只鸟,会唱出什么样的歌?”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环节,把熟悉的和陌生的信息相互转化变换,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像艾青一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心中的激情。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思维得到了综合性应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2.通过发散法,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发散性思维一般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的特点。发散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开放性问题情境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它巧妙地使某种新的设想脱颖而出,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如讲《窗》结尾时,设计“贪欲者看到一堵墙后,故事会如何继续?”的问题情境。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有时一个学生的发言能启发另一个的智慧火花,掀起创造性思维浪潮。

3.通过定势突破法,创设非常规型问题情境。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现在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它桎梏人的思维,减低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创造性思维是不利的。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注意训练和培养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经常向学生提供策略转化的典型事例。注意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无法用直接的常规的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转换思路,寻求新奇角度,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探究型问题情境,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通过激励型和合作型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促进思维的发展。

1.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境,其思维含量一定比较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可能会引导学生产生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从而超越先前所呈现信息的范围,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创设激励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在设计环境时,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索。

2.合作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立开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把学生分为四五个人为单位的小组;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合作型问题情境;各个小组针对一两个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探讨;集体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评价反馈。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合作的问题情境,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与教师、同学相处时思想上的“安舒与自由”,从而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见,不时闪现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创新型蓝领精英,使他们在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邹伶健.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问题情境的创设[J].理论观察,2001,(6).

[4][美]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J].中国教育学会,2001,(9).

[6]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钟琼 河南省郑州测绘学校基础教研室450005)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